(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王力中)眼下,正是“黑里俏”热销时节。位于浙江湖州市德清县禹越镇的6240多亩鱼塘里,“黑里俏”活蹦活跳,成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黑里俏’养殖产业在当地已有20余年历史,约占全省30%以上,去年年产黑鱼1万余吨,年销售额达3亿元左右。”禹越镇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看着眼前一条条两斤左右的“黑里俏”,已有20年养鱼经验的高福良意味深长地说,养殖旺了村子,却也差点让禹越背上生态环境出格的黑名。原来,养殖户为了提高产量,选择高密度养殖,一亩塘要约5000尾鱼苗。不仅使“黑里俏”的品质下降,养殖尾水的无组织排放对周边水体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整个“黑里俏”养殖业经济和效益呈下滑态势,一度面临关停的窘境。
2017年,禹越镇在全省率先实施渔业养殖尾水治理,通过专业设施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水生环境等有效改善,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黑里俏”生态化养殖走上正轨,还一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尾水治理先行示范点。同年底,禹越镇组建“黑里俏”黑鱼专业合作社,注册“黑里俏”品牌,秉持“绿色、生态、健康”的养殖理念,打造区域特色水产品。
德清禹越镇“黑里俏”“畅游”长三角市场。王力中 摄
“推行‘生态净养’模式,降低养殖密度。”高福良说,“治水”倒逼水产养殖业转型,不仅将养殖密度降低到每亩2000尾以下,还加快了尾水治理。
在禹越镇木桥头村的尾水集中治理点,宛如走进了一座生态公园,只见鱼塘排出的养殖尾水经过生态吸附、生物净化等处理后,变得干净清澈。入口处的电子大屏,显示着禹越镇每一处尾水治理点的进水口、出水口各项指标的监测数据,方便村民监督。
据养殖大户章其明介绍,他按照养殖标准对水质、活鱼进行检测,坚决不用任何违禁药物。“要卖的‘黑里俏’,按照规格大小分放进暂养池。在池里经过暂养净化后,肉质更鲜嫩。”
“黑里俏”“游”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上海、杭州、江苏盐城、宿迁等长三角地区,占了镇上“黑里俏”每年销量的9成以上。
退居二线的禹越镇干部费贵洪,曾是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多年来关注“黑里俏”的养殖情况。他说,现在,镇黑鱼专业合作社每天有近8万斤“黑里俏”销往全国,其中上海市场有5万余斤。为市场提供优质的“黑里俏”,我们还将进一步改良苗种控制饲料。
此外,生态化养殖之外,禹越镇还在尝试“智慧”养殖。在三林村,“黑里俏”塘里游动着一位新“朋友”——“数字鱼”。“数字鱼”其实是个水下智能机器人,20多厘米长,采用水下快速移动的人工智能检测,通过身上搭载的视觉识别系统,快速对农庄内的黑鱼塘进行日常检查和管理。据工作人员介绍,哪里的渔网破了,哪里有死鱼,哪个片区更适合“黑里俏”生长,通过“数字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数字鱼”的到来,开启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农业”新世界。
近年来,禹越镇还悄然流行饲养“芯片鱼”。养殖户章其明的“黑里俏”,就是生态净养、高端品质“芯片鱼”。这些“黑里俏”长到半斤大时,鱼皮表层被植入了火柴梗大小的T型标头,顾客只需用手机输入黑色编码,就能显示出黑鱼产地、养殖户等信息。
“‘芯片鱼’的价格是普通“黑里俏”的3倍,顾客杀鱼时取下‘芯片’,就能正常食用。”禹越镇农业副镇长赵春燕说。
“我带动了村里20多个养殖户、1000多亩鱼塘,身边还有很多亲戚朋友也都从事养殖。这不就是‘共同富裕’嘛!”高福良笑道。
如今,禹越“黑里俏”“畅游”长三角市场,养殖户们也凭借对“绿水青山”的守护,赚到了自己的“金山银山”。仅养殖面积100亩的章其明,去年收入约60万元,拥有500亩养殖面积的高福良去年更有500多万元的利润。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