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温偏低,鱼类患病较少。但冬季低温条件下,也会有某些细菌和寄生虫类大量繁殖,加上冬季鱼类的活动量较小,越冬密度大,鱼类的摄食量小,鱼体质下降,以及换水量减少或是不换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水质易于变坏,或在鱼类运输和捕捞过程中发生体有性的机械损伤,从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常见的疾病有水霉病、赤皮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绦虫病等。因此,冬季预防必须从消毒防病、改善水质和优化养殖环境、提高鱼类自身免疫力出发,采取一些必需的措施。
一、病情预测
1.鲤春病毒血症: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鲫、金鱼等,水温在12~18℃时流行,主要通过鲺、苍鹭等以及带毒鱼进行水平传播。
2.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水温在15~25℃时流行,养殖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容易发生。
3.水霉病:温度降低,清塘拉网时鱼体容易受伤而发生水霉病。
4.赤皮病:越冬鱼类被寄生虫寄生或机械性损伤后易感染,草鱼、鲫鱼、鲤鱼、鲢、鳙等易发生。
5.烂鳃病、肠炎病:草鱼、鲫鱼、鲤鱼、鲢、鳙等易发生。
6.粘孢子虫病、斜管虫病:鲢、鳙、草鱼等易发生。
二、防治措施
1.修整池塘,营造良好的越冬环境。放鱼之前,先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和杂物,并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菌,改善水质,塘清淤后留淤泥不超过20cm深,并要求清除池塘级四周的杂草等,池塘经暴晒例用有机物和矿物质充分分解后,再用75~100克/亩的生石灰清塘,以杀灭病原微生物等,用于鱼类越冬的池塘要背风向阳,池底平坦,淤泥不宜过厚,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水深在1.5米以上。
2.合理密养,适时放养越冬鱼种。越冬鱼类的放养密度要根据鱼的品种和规格,池塘类型、面积和深浅,管理水平和溶氧状况来确定。越冬鱼类放养时机要得当,一般要求在水温10℃左右为宜,不要低于8℃,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鱼类越冬。过早放养水温高,鱼类游动活跃,拉网并塘时鱼体容易受伤,而且鱼类还未停食,过早入池吃不到食物,鱼体消耗太大,不利越冬;过晚放养,池塘水温低,拉网捕鱼并塘时,鱼体易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
3.注意消毒,提高鱼种的放养质量。鱼种放养前要进行鱼体消毒,降低发病概率。一般采用药物浸洗法,常用浸洗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高锰酸钾、食盐等。越冬鱼种的规格要求在10厘米以上,选放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大规格鱼种,是提高越冬成活率的重要保证,鱼体清毒鱼种放养前要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以杀灭鱼体表及鳃部的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等。使用药物及剂量为:(1)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20克,水温10~20℃条件下浸泡10~20分钟,可预防细菌性疾病;(2)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20克,水温10~20℃条件下浸泡2~2.5分钟,可预防寄生虫性疾病;(3)3%~4%食盐水浸泡5~10分钟,可预防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4)2%的敌百虫溶液浸泡5~10分钟,可预防寄生虫性疾病。
4.加强管理,调节好越冬期池塘水质。鱼类越冬期间尽量不要拉网,防止擦伤冻伤。要经常观察鱼类的活动情况,定期测定分析池塘水质,保持良好的水质水色环境。要保持一定的池塘水深,防止水体缺氧,平时每20-30天注入新水一次,若发现水体水质较差或有老化现象时,要及时换水1/3,然后加注新鲜水,留意养殖水体的pH、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发现异常及时调控。
5.对于越冬的品种要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等国标免疫增强剂,以增强越冬品种的体质,提高成活率。
6.及时捕捞上市。达到上市规格的应及时捕捞上市,减小池塘养殖密度。
7.科学投喂。投喂饲料时,坚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根据天气、水质和鱼体活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饵料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新鲜不变质。
8.应加强日程管理。坚持早晚巡塘、值班。天气多变季节,密切注意观察鱼类的摄食情况及行为。一旦发现缺氧预兆(鱼轻微浮头)应及时注入新水和开启增氧机增氧,并做好养殖记录。
9.科学用药。发生鱼病应及时诊断治疗。可咨询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或通过“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进行咨询,做到对症下药,科学防治。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疫情预报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