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向大桶内养殖的黑鱼投喂饲料
▲ 大桶内养殖黑鱼的尾水流到池塘, 可养殖草鱼
一排排养着生鱼的黑色大桶悬立在钢铁架中,哗啦啦几声通过大桶底部的自动阀门控制,养殖生鱼的尾水便通过排水渠,逐级进入四个级别的处理池中,每个处理池中通过浮萍、贝壳、鱼、水稻、栖草等生物特性净化尾水,使其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使用的标准。
8月10日,记者在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民众街道,参观了尾水治理走在全市前列的中山开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开拓农业”)。中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付东升介绍,目前全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正通过示范点和行业典型进行示范带领,预计到今年年底在全市完成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尾水治理4000亩。
一水四用
逐级净化发展种养
经过一夜暴雨,长满杂草的池塘边稍显泥泞,池塘上方支着一根塑料管道,管中不时有尾水排出流入池塘,池塘水面还漂浮着星星点点的浮萍,边角处还能偶尔看见几个田螺。“这是尾水一级处理池,里面养殖了田螺、河蚌等可直接产出的贝类等经济性水产品,此外里面还培殖了枝角类水生动物和浮游藻类植物等天然饵料,为二级处理中滤食性鱼类提供食源。”开拓农业负责人白彦军站在池塘边介绍道。
“我们以珠三角传统‘基塘农业’为基础,在基地中利用现代化技术及其自动化设备,使得尾水净化循环利用并且全程可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根据水体净化程度,同步种养水产、粮食作物,发展绿色经济。”白彦军说,去年10月份他带着已经成熟的尾水改造项目来到中山,在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他们成功“落户”民众,目前基地的“循环水生态种养系统”全部搭建完毕走上正轨,工业化养殖的第一批生鱼也即将出售。
已收割的稻田中长满了杂草,杂草丛中穿梭着正在啄食的鸭子。以生鱼主养区为圆心,跟着白彦军的脚步,记者依次走访了四级处理池。白彦军介绍,经过贝类养殖一级处理后流出的尾水,里面仍然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可以用来养殖花鲢、白鲢、草鱼等滤食性鱼类,进一步完成水质净化;三级处理池就可以种植水稻、茭白、莲藕等挺水类植物;在最后一级处理池中则放入栖草等沉水类植物,使得水体完成最终净化,水质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标准再用于主养区养殖生鱼。
“通过立体循环种养的方法,不仅能解决养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问题,还能通过工业化养殖提高经济效益。”白彦军说,立体循环种养不仅一水四用,还可以根据市场价格,调节每个处理池的种养面积,此外工业化主养区也可避免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可随时控制养殖时间和出鱼时间,为农户取得更高效益。
政策支持
预计年底完成尾水治理4000亩
中山是水产养殖大市,从202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水产养殖面积约30万亩,为加快全市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推动水产养殖朝着生态健康养殖、绿色养殖方向发展。从2019年开始,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就开始引导养殖大户开展养殖尾水治理,2020年还出台了相关奖补方案,按照标准型1500元每亩、简易型800元每亩的标准,建立奖补机制,初步建立了5个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场,示范面积达737亩。
“虽然已经建立了5个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场,但是全市池塘的升级改造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约30万亩的池塘中,50亩规模以下的养殖户占78%,水产养殖的集约化程度总体不高,养殖户规模普遍较小、分散;此外大部分鱼塘存在租期短的问题,并且大部分养殖户也习惯了传统的大排大灌养殖方式,尾水治理意识薄弱,这些都直接成为池塘尾水治理的拦路虎。
付东升表示,建立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场示范引领只能发挥部分作用,如果通过像开拓农业这样的行业典型示范带动,让养殖户切切实实看到收益,激发内生动力,池塘尾水治理的瓶颈或许可以不攻自破。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将进一步推动全市进行尾水治理鱼塘升级改造,预计年底全市完成尾水治理面积达4000亩,同时也会通过对全市养殖池塘养殖品种、进排水设施以及尾水排放规律、尾水处理设施等进行逐一了解,根据现有典型企业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尾水治理相关技术方案,也会为广大养殖户争取省、市奖补资金,将水产绿色养殖全面推广开来。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