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鲳鱼养殖企业正在收获。 陆威 摄
近年来,随着北海金鲳鱼、石斑鱼、大蚝、象鼻螺、南珠等特色海水养殖产业知名度越来越响亮,市场不断拓展,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北海“海洋牧场”的发展思路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市海洋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林光汉表示,北海发展网箱养殖、筏式养殖等近海养殖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缺少避风浪的深水港湾,唯一适合发展网箱养殖的铁山港海湾划为禁养区。“没有办法,不利的条件让我们背水一战,倒逼着我们发展外海深水抗风浪养殖。”林光汉说,经过多年的大力扶持,北海的方格星虫,象鼻螺、沙包螺、花甲螺的底播养殖和金鲳鱼外海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产业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海洋牧场改善生态环境
北部湾渔场是中国的四大渔场之一,也是全国海鲜的重要供应地。近年来,随着海洋捕捞技术不断进步等因素影响,海洋渔业资源呈不断枯竭态势。
为了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渔民转产转业、“洗脚上岸”。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从上世纪90年代起,对虾养殖、罗非鱼养殖等近海养殖模式在北海沿海地区一度蓬勃发展。但由于受到过度使用农药、虾料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近岸养殖环境日渐恶化,渔民养殖效益也连年下降。在这种情形下,新的海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据市海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健康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建设档次高、面积大的海洋牧场既能提升养殖效益又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目前,我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即位于银滩南部的北海银滩南部国家级海洋牧场和位于冠头岭西南海域的精工南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牧场有效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以银滩南部国家级海洋牧场为例,该地点在位于银滩正南方向约7.5海里的增殖型人工鱼礁规划区,已完成建设的人工鱼礁区面积106.39公顷,完成总投资1718.98万元,投放人工鱼礁1276座,礁体总体积7.56万立方米。项目建成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加渔民收入,助推当地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经市海洋局监测,人工鱼礁投放1个月后,礁体即出现附着生物;3个月后,附着生物覆盖礁体表面30%;6个月后,附着生物基本覆盖礁体表面。礁体及附近出现大量的小型鱼类、小型节肢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潜水员观察到群体数量达20多尾、个体体重1.5千克以上的石斑鱼群,以及其他凶猛肉食鱼类包括鲷科鱼和鲈鱼。鱼礁区及毗邻区海底环境的底质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底质环境要比沿岸海域理想。人工鱼礁区的蟹类比例达到53.2%,毗邻区仅为6.3%,根据蟹类喜欢躲藏在遮蔽物里面的习性可以断定人工鱼礁起到了很好的遮蔽作用。同时,投放人工鱼礁后,少数违法生产的拖网渔船担心损坏网具不敢进入礁区作业,人工鱼礁凸现了集鱼和增殖资源的效果。
“我市各级海洋牧场的建成,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育场所,为下一步发展海参、鲍鱼等高品质水产品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光汉说。
深水抗风浪养殖产业越走越宽
“近年来,我们争取了各级补贴资金6300万元用于扶持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市海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我市在铁山港区南部海域规划了深水抗风浪养殖示范功能区,深水抗风浪网箱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深水网箱养殖户300余户,取得深水网箱养殖海域使用权企业共20家,已建设并投入生产共13家,全市深水网箱共442口,养殖水体约248万立方米。金鲳鱼年产量达2万多吨,产值约6亿元。北海成为南方地区重要的金鲳鱼产业基地。位于铁山港区南部海域的深水抗风浪养殖示范区被评为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去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欧美国家对金鲳鱼的需求大幅减少。面对急剧减少的订单,我市各大金鲳鱼养殖企业不等不靠,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争取把损失减少到最低。在调整的过程中,各企业将原本用于出口的750克标准的金鲳鱼降为500克国内标准并提前捕捞。由于养殖时间几乎减少一半,养殖成本大幅减少,资金提前回笼,同时有效避开了每年的台风季节。不仅如此,部分养殖户开始尝试通过陆上鱼苗培育,投放大规格鱼苗,将传统的一年一造改为一年两造,即第一造赶在台风前收获,第二造选择在台风过后下苗进行越冬养殖。后半造养殖出来的金鲳鱼正好赶上了春节期间和休渔期价格上涨的好季节,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由此大幅提高。由于养殖企业根据形势科学调整并探索,化危为机,北海金鲳鱼产业意外走出了一条更优质的发展路子。
“去年‘五一’前后金鲳鱼价格最高涨到46元/公斤,这是前所未有的好现象。”北海市乃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乃志对金鲳鱼产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