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发自湖北潜江
作为“中国小龙虾之乡”,湖北潜江已宣布2021年小龙虾正式开捕,一年一度的小龙虾盛宴,让全国各地的“吃货”们蠢蠢欲动。
4月3日,“疫后重振看湖北”全国网络媒体湖北行最后一站来到潜江,采访团先后探访了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深入了解当地龙虾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稻虾共作”的生态高效模式。
全产业链升级带旺“龙虾经济”
潜江被誉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和“中国虾稻之乡”。“潜江龙虾”则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小龙虾产业大会上,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小龙虾产业十强县市》名单,潜江市居于全国榜首。
作为昔日的外来物种,小龙虾在湖北潜江完成了它的完美蜕变,也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更是吃出了一个庞大的市场。2020年,潜江累计销售龙虾产品33万吨,销售额超100亿元,并与81个地区和企业实现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共享,成就了潜江龙虾520亿元综合产值的大产业和227.9亿元品牌价值的大品牌。
4月3日上午,在位于潜江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一箱箱鲜活龙虾“坐”上冷链物流车,被运往上海、北京等地。
“潜江龙虾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通过快运中心,已将小龙虾快速送到了全球500多个城市。”潜网集团副总经理李红卫告诉记者,为畅通龙虾销售渠道,近年来,潜江市大力推进“互联网 + 小龙虾”行动计划,构建区域一体化、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新格局,建立了中国虾谷360、京东潜江馆等网上交易平台,依托潜网集团,建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专业交易市场——潜网小龙虾交易中心。
在交易中心大厅一块LED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当日全国各地小龙虾的交易价格、发车时间和运输路线等信息。李红卫介绍,通过“互联网+小龙虾+流通+终端+服务”的运营模式,如今交易中心已发展成为全国交易量最大、辐射力最广、影响力最强的小龙虾交易中心,日均交易量可达1000多吨,最高峰曾达1500吨。2020年面对疫情,全年交易量仍能突破17万吨,交易额突破70亿元。与此同时,目前虾谷快运在全国已经开通了450个冷链物流直达专线,日承运量达到7000多件,8到18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全国各大城市。
目前,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已入驻大小商户600家,聚集了2万余虾商、虾农、分拣工、打包工在此就业。澳虾繁育中心年孵化亿余尾,带动返乡创业者、退伍军人、农村妇女、残疾人、贫困户等就业、创业10万余人,扶贫脱贫近万人。“在疫情期间,我们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分配人力、运力,集中服务虾农虾商,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交易量就从第一天的950斤到日均突破400吨,为虾农虾商们坚定了疫后重振的信心。”李红卫表示。
虾谷快运不远处,就是交易中心去年开工的大型冷链物流和加工项目,将在今年的旺季到来之前投入使用。在积极补齐冷链仓储和物流短板的同时,众多的小龙虾加工、餐饮、调料等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在交易中心展厅,上百种加工产品琳琅满目。目前,共有数十家农产品企业入驻潜江打造的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上架特色产品品牌300余个、产品2000余种。
生态种养小龙虾成就大产业
2000年,潜江市大胆尝试稻田养虾,成功探索出“虾稻连作”模式,而后逐渐发展为现在的生态种养高效模式——“虾稻共作”。一季中稻一季虾,数据显示,亩产小龙虾可达近百公斤。虾稻共作使得一田双收、粮渔双赢,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的生动实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这种新型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近年来,潜江以虾稻产业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虾稻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辐射带动全国虾稻共作面积1600多万亩,形成集选育繁育、生态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旅游、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节会文化等于一体的虾稻产业化格局,全市虾稻共作面积达85万亩。2021年,潜江把实现“大养虾”到“养大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到目前就有5000亩虾稻田完成了这样的立体综合生态养殖改造。
在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长江商报记者看到成片的稻田被整齐地划分,虾农摇曳着小船,从水中捞起一笼笼鲜活的小龙虾。如今这里每年可以收两季虾一季稻,土地产能大幅提高,村里靠养虾这个产业,带动了村民整体脱贫致富。
村支书赵常洪告诉记者,赵脑村是熊口镇最偏远的村,地势低洼,有“水窝子”之称。村里过去到处都是低洼田,农田水利设施落后,交通极其不便,以传统的棉花、小麦、油菜、水稻种植为主,产量低征收幅度有限,是全镇有名的贫困村。
2013年,全村615户将8900亩土地流转给当地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山水产公司。随后通过“迁村腾地、反租倒包”,华山公司实施土地集中连片整理,改造成虾稻共作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标准化经营,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大大提高,这里也逐渐成为潜江展示虾稻产业的一张名片。
赵常洪告诉记者,虽然2020年的疫情对小龙虾产业有一定的影响,但虾农们通过提前育苗、虾苗分养等方式,逐步实现了从“大养虾”到“养大虾”模式的转变。通过降低虾苗密度,养殖高规格的“精品大虾”,不仅有效规避了因疫情原因导致的小龙虾滞销,更提高了单亩龙虾养殖的产值。
农民增收、集体增效、企业增利,依托虾稻共作这种现代高效农业模式,赵脑村靠养殖小龙虾已实现了村民整体脱贫致富,户平年收入超过1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华山公司每年也可稳定获得400万斤小龙虾、1420万斤稻谷,计划十三五末企业年总产值达100亿元。
从昔日散乱的旧村庄变身为万亩虾稻共作基地,赵脑村真正呈现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田园风光,而赵脑村则整体迁入熊口镇上的华山赵脑综合社区,有效地实现了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小龙虾成为潜江农业的支柱产业、地方的特色产业、农民的致富产业。当前,潜江正在从养殖、物流、加工等领域对小龙虾进行全产业链升级,大力推进龙虾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外向化、品牌化发展,全力打造产值千亿元的虾稻特色产业集聚区。
虾农从水中捕捞小龙虾。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摄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