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库养殖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280万亩、鲟鱼1.25万吨……9月27日,全省生态渔业现场观摩会在遵义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9月25日,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18.42万吨,脱贫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观摩总结会议现场
据悉,发展生态渔业是实施大扶贫、大生态战略行动的有力抓手,是贵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重大部署的重要举措。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结合水资源较好,冷水资源丰富,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多、品质好,水生植物种类丰富等先天优势,大力发展湖库生态渔业、稻渔综合种养、冷水鱼健康养殖等生态渔业,并将其作为12项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纳入农村产业革命内容。 湖库鱼方面,拆网箱,不拆产业。自2018年5月贵州决定全面推进“零网箱·生态鱼”渔业发展,全省河流网箱养殖全部取缔以来,贵州按照既要在发展面积上“护好水”,又要在品种和品质上“把好脉”的原则,鼓励在湖库发展不饵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及地方土著鱼类,根据湖库水域承载能力、养殖容量,合理确定鱼苗投放品种和密度,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省级层面,组建贵州省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省生态渔业实施主体,通过整市推进、整县推进、一库一策模式与12个市县签订产业发展协议,组建成立12家市县级子公司,累计投放生态鱼苗340余万斤,带动5000余人就业,培育并注册“贵水黔鱼”公共品牌走向市场。市县级层面,多方整合资源做好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扶持指导,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
晴隆县光照湖(牂牁江库区)渔场工作人员将捕捞的鱼儿赶进暂养箱。卢志佳 摄
稻渔方面,综合开发,一田多用。贵州是传统的农业省份,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具备发展条件适宜稻田养鱼面积320万亩。贵州通过打造优质“稻+”特色水产品综合种养基地,“稻+鱼”“稻+虾”“稻+鳖”“稻+蛙”“稻+蟹”“稻+鳅”……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方式,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资源要素高效利用、良种良发良制配套、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生产生态相互协调,促进农业生产实现“稻鱼共生、生态和美、农民增收”的立体式发展模式。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的生态种养模式,是充分挖掘自身生态优势,走生态路、发山水财、吃绿色饭的实践。
榕江县两汪乡两汪村二组村民侯天西和孙子在展示稻田鱼。李长华 摄
渔旅一体,多元发展。贵州资源禀赋,通过现有的天然优势,把水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绿色的渔业产业,走发展和保护双赢的路子,使生态经济为全民共享。做好“渔、鱼、娱文化+产业”,推动渔旅一体三产融合,积极承办钓鱼赛事、近郊休闲游等,发展休闲渔业带动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特色冷水鱼养殖,目前已形成以铜仁市、安顺市为主的环梵净山及黔中地区冷水鱼产业带,鲟鱼已成贵州省冷水鱼的一张名片,养殖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贵州还大力推动设施养殖,围绕探索走出一条工农交叉协同创新发展之路的要求,贵州运用先进养殖技术提升产量产值,在做好尾水处理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利用易位生态循环水养殖模式、低碳高效池塘内循环养殖模式、陆基集装箱式推水养殖模式、荒芜河滩流水养殖模式等新型设施渔业。
播州区陆基集装箱循环水生态养殖
会议强调,宜库则库、宜稻则稻、渔旅一体、渔稻共生,贵州生态渔业产业已实现从网箱养殖向生态渔业的华丽转身,实现与农村结构调整、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扶贫有机结合。下一步,贵州将继续按照“宜养则养,应养尽养”原则,坚持水产品的商品属性,结合当前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和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利益联结机会,采用节水技术,坚持生态优先,加强品牌打造,加大科技保障力,强化标准化建设。面向全国市场、面向游客市场,打好渔旅一体融合牌,面向百姓市场,选择优良品种,提供优质产品,加强渔业执法监管。好水好鱼,优质优价,丰产丰收,促进生态渔业高效健康发展,努力将生态渔业产业打造成为贵州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脱贫主导产业、乡村振兴产业的示范样板,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奋力开创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新的贡献。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