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鱼是中国人餐桌上一道常见的佳肴,不仅味道鲜美,还承载着千家万户“年年有余”的美好祝愿。与餐桌美味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长期供需增长和过度捕捞下,我国市场上大部分鱼类早已供不应求,甚至一些鱼类濒临灭绝、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和餐桌。
福建省有中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黄鱼曾是福建人餐桌上一道普通的家常菜,但如今已经很难看到野生的大黄鱼种群了。从福建最大的渔港——祥芝中心渔港极目远眺,上千条渔船来来往往,经年累月超负荷地运作,让海洋生态严重失衡。
无鱼可捕 近海捕捞之困
中国拥有32075公里海岸线,居世界第六位。绵延的“蓝色国土”为渔民和食客提供不计其数的鲜味。过去,渔民出一次海,一网撒下去,满满当当的海货一箱一箱地运上码头。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渔民向海谋食,野生渔业资源迅速衰退,捕捞网密了,鱼虾小了,近海渔获物的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渔民们纷纷感叹:“现在大海里真的没东西了”。
出海的渔民盈利空间逐渐收窄,许多渔民开始返回海岸做养殖。他们把渔获物中体型过小、种类太杂而无法食用的小鱼小虾统称为“幼杂鱼”。幼杂鱼包括低值杂鱼和经济鱼幼鱼,一些经济鱼的幼鱼还来不及长大,就被渔民们提前捕捞上岸。因为商业价值低,它们往往被挑选后剩下,用机器直接打成鱼浆,做养殖饲料,然后投喂。
这种养殖方式省时省力,既方便了水产养殖户,又满足了大黄鱼的肉食习性。但这种饲料的使用率低,同时可能污染水质,使鱼群的致病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养殖鱼类的鱼产出系数(FIFO系数)并不低,其中大黄鱼的FIFO系数就高达7.15,即每养殖1公斤大黄鱼,需要7.15公斤的幼杂鱼饲料。据统计,仅仅养殖大黄鱼,我国每年就至少需要消耗40万吨幼杂鱼。而在日益增长的海鲜市场的需求下,水产养殖所需要的幼杂鱼更是难以估计。
有调查发现,在80份幼杂鱼样品的218个鱼类品种里,96种为食用经济鱼类;食用经济鱼类的个体数占到样品中鱼类总数的38.7%,食用经济鱼类中,约75%是尚未发育成熟的幼鱼。这也说明,如果这些野生小鱼没有被提前捕捞,它们的价值也可以增加到数倍乃至数十倍。
从海洋到餐桌、从渔民到食客,这些环境和资源的成本被大众视作理所当然,连同渔业资源和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过度捕捞幼杂鱼不仅让世代靠海而生的渔民陷入“无鱼可捕”的困境,还使各种食用经济鱼类的生殖和繁衍遭到严重破坏,其他海洋大型生物和海洋食物链也同样面临着巨大威胁。
饲料替代 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我国的水产品需求仍在与日攀升。水产养殖行业规模在过去近30年增长了10倍,产量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水产养殖行业带来的饲料需求,也进一步给幼杂鱼的捕捞和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数据显示,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捕捞总产量就进入了“零增长”,并在保持稳定中略有下降,渔业资源的总体数量水平已经降得很低。甚至在部分海域,因为掠夺式的过度捕捞,海洋渔业资源已经呈现局部“荒漠化”。对此,农业部在渔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计划到2020年将海洋捕捞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下(目前含远洋共1500万吨),为渔业管理转型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农业农村部2020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积极行动,开展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以“转型升级、资源保护、环境优美、质量安全”为目标,建立大黄鱼、石斑鱼、花鲈、大口黑鲈、青蟹和梭子蟹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试验示范点7个,力争大黄鱼、花鲈、石斑鱼等海水养殖鱼类示范点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率不低于60%,大口黑鲈示范点配合饲料替代率不低于80%,梭子蟹、青蟹示范点配合饲料替代率不低于30%。
“滥用小杂鱼即导致养殖水环境质量下降、赤潮及流行性鱼病等次生灾害频发,又成为长期以来推广水产饲料应用的最大阻碍。”福建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饲料工业协会会长、天马科技董事长陈庆堂认为,以大黄鱼为例,2017年福建全省大黄鱼产量15万吨,配合饲料普及率为20%,如果取缔冰鲜杂鱼投喂,可再释放12万吨的大黄鱼配合饲料空间,环境友好型的发展,将对福建省水产饲料产业形成重大利好。
今年4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召开的“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制定会商会上,明确了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由省水技总站联合省水产研究所、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共同具体实施。下一步,福建省将通过6个生产管理规范、试验创新意识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养殖主体作为试验示范点,针对大黄鱼等6个养殖品种开展不同饲料投喂的对比试验,评估配合饲料替代成本,评价配合饲料替代养殖品种的营养品质,逐步完成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技术模式的性能评估和综合效益分析。
“少部分水产养殖品种依然高度依赖幼杂鱼的直接投喂。”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博士张文博说。其实,大多数水产养殖品种已经开发出专用的配合饲料,也取得较好效果,水产养殖对渔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还得进一步加强对营养饲料和养殖模式的研究,积极进行新的养殖技术的推广。”
创新示范 踏浪而上之歌
5月,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发团队一行4人到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诏安生产基地,与基地相关负责人针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领域研发情况开展了技术交流和探讨,尤其对配合饲料配方研发、饲料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控、饲料推广应用及海水鱼微胶囊饲料研发等技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此次探讨只是福建省探索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水技总站多次以三方合作协议的形式,与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等展开合作。
传统石斑鱼饲料偏硬,需要1小时甚至更长吸水膨胀时间,这是受限于加工工艺和石斑鱼摄食习性,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饲料的消化利用效果。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主要是看饲料的熟化度,熟化度越高,消化利用率也就高了。天马科技集团通过全熟化EP高端石斑鱼配合饲料采用特殊配方和加工工艺,具有颗粒松软、吸水快的特点,石斑鱼种苗EP饲料更是在20秒内即可吸透,可直接投喂,无需泡水。饲料的熟化度提升至95%以上,有效提高了饲料的消化利用率,节约了饲料原料资源且提高了养殖效率。
此外,天马科技还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开发了智慧仓储项目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前沿物联网技术,融合全新的UWB室内定位技术与RFID识别技术,通过原材料及成品的智慧仓储管理系统,实现对特种水产饲料仓库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可视化仓储的精细化管理。该项目将极大完善天马科技的特种水产饲料安全追溯体系,为行业开展相关智慧应用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要把握时代发展步伐,从行业发展的高度,从种苗繁育入手、结合环保型饲料开发、规范水产动保的使用、联合电商、超市、大卖场,再造“互联网+”时代下的渔业明星。”天马科技集团副总裁何腾飞说道。
业界老牌饲料企业纷纷投入配合饲料的研发中,“鱼贝贝”“健马牌”“天马牌”等爆款饲料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养殖基地里鱼游虾嬉,饲料企业的订单纷至沓来,不少养殖户开始转变观念,用配合饲料代替传统幼杂鱼喂养,谱写出一首首海洋新曲。
靠海吃饭的渔民常说,“船少一点、网眼大一点,让小鱼长大再捕,就不愁没有好鱼”。通过配合饲料代替幼杂鱼,让有更多有经济价值的幼鱼回归海洋,而不仅仅把渔网织密、把海洋视作我们食物的来源,其实,海洋可以带给我们更多。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饲料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