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竹镇同仁村龙虾养殖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查看龙虾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谭厅 摄
本报讯(记者 谭厅)位于重庆华蓥山山麓的茨竹镇同仁村,近两年依托当地独有的气候和山水资源优势,引进了稀有的澳洲淡水龙虾品种,养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疫情期间小龙虾的销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今年还要扩大养殖规模。该村凭借什么实现了逆势增长?近日,这些小龙虾“登上”了央视的大舞台,央视报道了该村淡水小龙虾养殖逆势增长的故事。
经过两年的发展,茨竹镇同仁村不仅实现了澳洲淡水龙虾的规模化养殖,而且还在西南片区首次实现人工繁育虾苗。眼看着今年就可实现量产,让农户荷包鼓起来,没想到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遭到重创,之前签好的订单一下子消失了大半。当地养殖户也为这事儿发愁。
为解决销售订单问题,4月份,同仁村党总支书记、本身也是龙虾产业养殖带头人的张福均开始行动起来。他组织合作社工作人员充分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办法总比困难多,本区没有订单,就把搜寻范围扩大到全市,全市订单不足,就在临近的省份找,最终通过线上发力加线下各渠道的助力,订单有了起色。
张福均说,当看到订单突破10万斤的时候,那一瞬间感觉得救了。比去年同比增长了3万多斤,不仅把去年损失的一部分弥补了,还小有赚头。
订单问题的解决,虽然增强了信心,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因为受疫情影响,目前联系的商家对龙虾的需求基本都集中在10月以后,尤其以元旦、春节时段最为集中。然而,由于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热带水域,如果水温低于20℃,就会停止进食,若是低于15℃,则会直接死亡。这就意味着现有龙虾的供应时间无法满足客户要求。怎么办?养殖场的胡月动起了脑筋。
胡月介绍,“破局”的办法就是修建恒温大棚,可以多装1.5—2万斤的虾,为了供应龙虾订单市场,今年计划修建4个大棚。
据了解,澳洲淡水龙虾的正常销售季为7月中旬至9月下旬左右,每斤单价为40—50元之间。而随着7500平方米恒温大棚的启用,销售期可延迟到春节,那个时候的单价则高达70—100元之间。解决好最关键的养殖技术难题后,修建恒温大棚所需的资金又成了新的棘手问题。茨竹镇政府及时了解到这一特殊情况,组织了11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他们。
“以往我们审核这类资金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次是专门开设的绿色通道,特事特办,三天左右,就走完了全部手续。”茨竹镇镇长谭浩说。
有了政府这个“大靠山”,张福均和他的团队决定:在去年700亩的养殖基础上,今年扩大至1000亩。随着规模的扩大,当地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和分红,而且基地提供的近40个工作岗位,也满足了村民就近就业的愿望。
当地村民余东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在基地打工,每个月的工资2400元,再加上入股和分红,一年下来能挣4万元左右,比起在外面打工划算很多,并且离家又近,还能兼顾家里。
目前,龙虾基地的第一批虾苗已经下塘。张福均告诉记者,今年,整个虾塘初步计划养殖龙虾近500万尾,成品虾的产量预计可达30万斤,总产值超过1200万元。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