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塘“变奏” 水里“生金”
我市水产养殖业走出绿色转型之路
在江宁区秣陵街道,数百亩的水面泛起涟漪,水边垂柳轻拂。这边的游客在水边静静垂钓,那边的游客在烧烤园、果园里大饱口福……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块光秃秃的鱼塘,如今恰如游客络绎不绝的“公园”。守着这块鱼塘多年的王家祥,也摆脱了普通养殖户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了哪吒河农业生态休闲观光中心的老板,年收益达160万元。
根据近期出台的《南京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5)》,全市包含长江、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滁河等在内的近四成水域滩涂被划为禁养区。记者了解到,我市计划到今年底禁养区内水产养殖将全面退出。
这是我市贯彻落实国家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要求的举措,水产养殖也将告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退出后如何谋划下一步的渔业发展?记者探访发现,南京已经走上了水产养殖业绿色转型的探索之路,“游”进了产业升级的广阔天地。
王家祥是2009年开始加入水产养殖行业。“刚承包下来的时候,鱼塘内淤泥过厚,水深不足40厘米,塘埂大部分已经倒塌。”三年里,王家祥发现传统渔业养殖关键要拼产量,算上人力成本、养殖成本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不止王家祥,历史上江宁就有从事渔业生产的传统。江宁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科长陈晓俊介绍,最高峰时江宁区水产养殖面积达18万亩,水产品总量达到7万多吨。
大面积的传统水产养殖带来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的高密度水产养殖方式,将大量的残饵和粪便排入水体,导致养殖池水富营养化。此外,由于每年都要清塘,不经过净化的尾水肆意排放,不仅恶化了水环境,而且还降低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陈晓俊说。
近几年,南京市开始实施长江、秦淮河退捕、退养、渔民上岸工程,江宁区借势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王家祥也在区渔业部门的帮助下转型发展,做起了都市型休闲渔业。
在320亩观光中心里,有一个30亩的净化区,有沉淀池、曝气池、净化池等区域。据介绍,这套净化系统利用物理过滤、化学吸附、植物过滤及微生物作用等方法,有效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去除一定的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微小悬浮物,具有较好的净化能力。
水环境变好了,生态环境好了,王家祥借势建起了亲子园、烧烤园、射箭场、百禽园、果园、农家乐、客房等旅游观光休闲配套设施,把原先的一片荒芜之地,变成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场所。
“因为靠近城区,交通便利,配套设施也很齐全,2018年接待游客达7万人左右,年产值800多万元,年利润160万元。”王家祥说。
从2018年至今,江宁区级财政拿出8000多万元,对全区所有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现如今池塘水质普遍比以往好了,鱼也更健康了。两年来,全区创建国家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健康养殖面积5500亩,创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渔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不止一条。陈晓俊告诉记者,除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都市休闲渔业,江宁区还依托科研院所的力量优化产业结构,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现如今,水产养殖中价值相对较高的便是观赏鱼了,其中又数锦鲤最为昂贵。“传统渔业是产量决定效益,而观赏鱼是精品决定效益。”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禄口基地主任李潇轩介绍,目前市场上好的锦鲤都是以万计价,最贵的能有几十万一条,养殖产业的附加值大大增加,“钱”景广阔。目前观赏鱼产业在江宁已经小有规模。
南京渔业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正在从小、零、散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高淳区从养殖户手上流转养殖水面,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建设,中国螃蟹城、科创中心、苗种基地建设、池塘生态化改造等22个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建成后,将形成功能齐备、设施先进、生产主体规模经营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水产养殖生产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将有助于更好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制度,发挥水产养殖业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绿色、生态的水产品。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不仅让青山绿水重回身边,同时促进减量增收,带动渔业产业兴旺、渔民生活富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