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往昔与阳澄湖大闸蟹仅一堤之隔、在市场上冒充阳澄湖大闸蟹的“野蟹”们有了正式的名分——湘城牌大闸蟹。
多少年来,阳澄湖周边的养殖户都是假冒阳澄湖大闸蟹搞经营,影响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声誉。市场监管部门虽说花费了大量监管成本,打击假冒,但按下葫芦浮起瓢。
眼看劣币驱逐良币,阳澄湖周边的大闸蟹渐成气候,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户有了危机感,监管部门也很着急。
去年有媒体报道苏州当地阳澄湖大闸蟹造假乱象后,当地曾在9月至12月间进行多次查处行动,线下共检查大闸蟹经营户892家,责令违规使用“阳澄湖大闸蟹”店招牌的经营户当场拆除广告牌228处。没收违规使用“阳澄湖大闸蟹”字样的包装盒、包装袋1.5万余只,泡沫盒盖600余只。
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当地监管部门又在线上对209家大闸蟹电商企业,321个网点进行全面排查,对63家大闸蟹经营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对8家大闸蟹经营户立案调查。在整个行动中,光是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都有223份,罚款金额达到228万元。
不过,这样的监管行动确实要耗费很大行政成本。
其实,所谓的“假阳澄湖大闸蟹”,也产自阳澄湖镇,都是同一品种,与正宗阳澄湖大闸蟹唯一的区别就是生长环境不一样,并非在湖里而是在周边的蟹塘中长大。因为蟹苗、饵料都一样,口感也差不了多少,这些大闸蟹之前也扣上各种防伪标志,冒充“阳澄湖大闸蟹”名号出售。
巅峰时期,阳澄湖上曾有14.2万亩的围网,如今仅剩下1.6万亩,养殖面积不到原来的八分之一。随着阳澄湖因保护水质控制大闸蟹养殖量,产量逐年减少,市场资源稀缺,阳澄湖周边的塘蟹倒“反客为主”,成了市场主力。
如何在保护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的同时,又能让周边塘蟹有生存空间,并占领市场,成为当地监管部门的一大难题。
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阳澄湖周边的塘蟹与阳澄湖大闸蟹同源,可以建立身份,另立品牌。堵不如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换位思考,监管部门为“野蟹”们找到了出路,给它们统一起个响亮的名号,用品牌代替假冒,名正言顺地向市场开拔,参与市场竞争。如果将当地的优质塘蟹推广成品牌,并且形成一个集体商标,那么造假源头就能解决一部分。
这样做一箭双雕,既给有着一定市场前途的塘蟹找到生存的空间,又保护正宗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不受伤害,两全其美,共荣双赢。
当然,这种监管方式的复制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假冒”者本身有一定的品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假冒”。
从广义上说,对假冒商品还必须坚持严格查处,绝不姑息。为特定身份的“假冒”寻求名分,并不意味着也给那些劣质商品寻找防空洞。这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苏州市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从源头抓起,采取有区别性针对性的监管对策,给阳澄湖大闸蟹建立品牌隔离带,是一种创新。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