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这是我们养殖的这个品种最典型的特征。”10月9日下午,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航三路上的浦东本地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上海塘之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吴海鸥介绍着他的大闸蟹养殖成果。作为浦东新区最早进行大规模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农业企业,塘之趣利用短短三年时间,在浦东开启了规模化养蟹先河,并一跃成为后起之秀。
“良种”和“良法”
今年是塘之趣第三年获得丰收。在尝试220亩这个养蟹规模之前,过去长期从事建筑行业的吴海鸥并没有多少水产养殖的经验——30亩水面,试验了两年。而且,在试验的两年中,也大多是自己在摸索。
真正让他有勇气直接把规模扩大到200多亩,是在浦东新区农业技术部门的引荐下,结识了王成辉这样一位“朋友”。
作为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不但携团队选育了基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品种“江海21”,还为基地带来一系列的配套技术指导——“种草、稀放、投螺、调水”的生态养殖模式。
“江海21”由是上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河蟹新品种,也是全国河蟹大赛“最佳种质奖”获得者。王成辉介绍说,“江海21”品种具有生长快、规格大、产量高等特点。除此之外,“江海21”还是河蟹养殖业知名的“大长腿”,具有步足长、颜值高等特征。迄今为止,“江海21”品种已累计在全国16个省市区养殖,“江海21”的选育和推广,让上海乃至全国消费者吃到了颜值更高、味道更美、个头更大的大闸蟹。
为了把良好养殖方法的正面效应放大,公司请浦东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作为公司技术支撑单位,在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生态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开展联合攻关,结合蟹塘的建设情况,逐渐探索出符合浦东养殖和公司实际的大规格中华绒螯蟹养殖规程。
“好水”和“好人”
“除了前面的良种、良法,还需要好的环境和好的‘人’,要把养蟹当成事业来做。”王成辉总结了“四个好”的优质河蟹养殖秘诀,“短短三年的时间,吴海鸥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河蟹养殖的‘土专家’了,这与他对河蟹的认真钻研是分不开的。”
据介绍,吴海鸥专程从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了水草在塘内种植,除了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还能起到增强光合作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有一些水草还能成为河蟹的食物。为确保河蟹在规格上能够实现目标,基地平均每亩水面蟹苗的投放量都不超过700尾。
除此之外,塘之趣河蟹的“饮食”也被精心设计——坚持“荤素搭配”,除了投喂玉米等颗粒饲料,还坚持投喂螺蛳——为了满足每年80吨的需求量,整个养殖周期内,吴海鸥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向周边的农户收购螺蛳。而螺蛳的投放时间和投放量,也都需要根据蟹的生长周期、水质情况等尽量调整,也是一项技术活儿。
为了让科学的水草种植、河蟹养殖经验严格执行,各类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培训也成了基地员工每年的“必修课”。目前,公司拥有高级技师1人、中级技师3人、技术工人10人,使得公司拥有了相对雄厚的技术力量。
从“金蟹奖”到“金字招牌”
“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一直被称作是河蟹养殖领域的“奥斯卡”,每年的大赛,都会吸引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山东等不同省份、地区的数十家企业参赛,所有评比参数采用上海海洋大学开发的“全国河蟹大赛评比软件系统”来进行。
经过系统在综合参赛河蟹体重、壳长、肥满度和个体差异后的打分,塘之趣选送的河蟹在2017、2018连续两年获得“金蟹奖”。“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已经连续举办12年,已经成为全国河蟹评比活动最具权威性的平台。在最高舞台上斩获殊荣,正是对塘之趣河蟹品质的最好认证。
据介绍,浦东新区农业农村委等部门经常到塘之趣生产基地来抽查水质,检测下来,蟹塘的水“基本上都能达到二类水的标准”。恰如王成辉所述,目前全国各地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水域特点的生态养蟹模式与技术,构建了“水下森林”和“水底草原”,一些养殖地的池塘水质指标与环境已优于外部水源,河蟹已处于水产品食品安全等级“金字塔”高端。加上科学的养殖管理,使得浦东蟹个个青壳白肚、腿长腮净,“颜值”颇高,口感更鲜甜有弹性。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