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养殖废水层层通关后变清澈,这在我市渔业养殖现场已成为常态。“以前,没有经过处理的养殖原水含有亚硝酸盐、氨氮、磷化氢等,直排河道给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市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说,现在经过排水沉淀渠道、过滤吸附坝、曝气池、净化池等环节,养殖场堪比湿地公园,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治水先治污,农业面源污染是治水的一大难点。”市治水办(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我市池塘养殖面积60万亩,从2017年起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全面完成60万亩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任务。 2018年,全域完成治理面积28.6万亩,超额完成全年治理任务。
南浔区是全市淡水鱼养殖量最大、治理任务最重的区县。近年来,该区探索尾水治理新路径,在池塘建起“跑道”。在菱湖镇勤劳村沈连宝的养殖场,只见每条“跑道”由长22米、宽5米、水深2米的养殖水槽组成,“跑道”的一侧是推水增氧装置,推动鱼塘水24小时循环流动,同时,鱼类的排泄物和食物残余不断被推送到鱼塘集污区,让水体保持清洁。“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同时,鱼产量比原来提高了25%到30%。”南浔区“五水共治”办常务副主任沈洪亮说,南浔探索设施农业投资新模式,“跑道”基础设施一次性投入由区农合联投资,水产养殖户按揭分期还款,有效解决了“跑道”投资高、养户投入难的问题,加快了这一污水零排放新型技术的推广。目前,全区已经建成“跑道”260条,在建31条。
去年以来,我市各地探索制定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办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巡查管理办法等制度,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以村集体、养殖业主为养殖尾水治理的责任主体,各区县、各乡镇为监管主体,加强日常巡查,强化监督执法,保障尾水处理设施有效运行。
昨天,在德清钟管镇的德清恒南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站站长徐建荣随机点开了几个养殖场,通过屏幕实时查看该养殖场的情况。
全国首个渔业养殖尾水治理智慧监管平台就设在这个水产品交易市场,该平台针对全县1522个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实行信息化管理,每个治理点的位置信息、养殖情况、尾水处理设施情况、第三方水质检测数据统一纳入平台管理。
用标准引领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去年,我市出台《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净化技术规范》《湖州市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规范》等6项地方标准,为全市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尾水治理是手段,推动转型升级是最终目的。”市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大力引进效益好、污染少的优良水产品种,进一步调整养殖布局,优化结构,规模化养殖比重逐步提高。下一步将加大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力度,实现渔业增收、渔民致富。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