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中国第三届大黄鱼文化节暨第五届大黄鱼产业发展论坛在浙江台州举行,行业专家、学者及大黄鱼全产业链企业代表齐聚东海之滨,交流分享高品质大黄鱼养殖技术,共议推进深远海养殖和耕海牧渔,助推地方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大黄鱼是中国特有的地方性鱼类,曾位居中国四大海产之首,有‘国鱼’之称。”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员关长涛表示,大黄鱼是中国海水鱼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2017年,养殖产量达17.76万吨。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优质鱼类产品供给、增加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位于浙江台州湾外侧的大陈海域,受冷暖流交汇,潮流畅通,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温盐适中,是我国沿海重要的大黄鱼养殖产区。“大陈渔场历来盛产大黄鱼,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产量稀少,且价格昂贵。”台州市椒江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吴仁斌表示,“1998年,椒江区开始在大陈海域发展大黄鱼养殖。目前,大陈黄鱼深水网箱养殖达453只,大型围栏养殖区4处,大陈黄鱼年养殖产量约3000吨,产值达3亿元以上,东海养殖大黄鱼约占浙江省产量、产值2/3以上。”
会上,中国渔业协会大黄鱼分会名誉会长刘家富表示,“我们研究大黄鱼养殖技术的初心是为了让传统‘国鱼’重上普通百姓餐桌。”“大黄鱼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深受国人喜爱,而生态养殖高品质大黄鱼成为当前大黄鱼业界的重要课题。”刘家富表示,“所谓生态养殖,是指尽可能接近天然大黄鱼原有的生态环境,养殖出接近野生大黄鱼体形、体色、肉质与风味高品质、高价位的产品。”
同样,关长涛也指出:“大黄鱼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养殖模式、养殖设施等诸多不足,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加工、市场拓展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在刘家富看来,“通过因地制宜生态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技术,进行鱼病防控,投放光诱天然饵料,提倡即捕就地即加工,并进一步打造大黄鱼文化、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等多措并举,大黄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如何拓展深远海空间也是当下大黄鱼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鲁民认为,“从传统的围网养殖、网箱养殖,到深远海大型围栏设施不断发展。通过创新深远海围栏养殖模式,将助力大黄鱼养殖提质增效。”
笔者了解到,大陈黄鱼在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大型高桩围栏养殖区中自然养成,单个深水网箱养殖水体达到800多立方米,单个高桩围栏养殖区达5万多立方米,并在国内首次使用铜合金围栏技术、超强网线围栏技术,大陈黄鱼养殖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在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渔业协会授予台州市椒江区“中国东海大黄鱼之都”称号,并授予11家企业所属的养殖基地为“高品质大黄鱼养殖基地”。同时还签订了科研合作、产销合作等相关协议,并同期举办大黄鱼主题书画作品展、大黄鱼鱼拓、剪纸等活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