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中国传统农业二十四节之一,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节,只不过是表述气候之变化而已。网上搜之,表述为: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但在水产养殖中,却是一场劫难,是因为在白露前后,各种水产动物疾病频发,死亡严重,若不加以控制,绝对是一场灾难!故水产上有“大麦黄,白露心”之称。“白露心”,是一种闹心,一种纠心,一种痛心! 目前“白露节”已过,是否“白露劫”已过?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塘口还深陷病灾之中,已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并且损失还处于现在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中。
精养鱼池
一、“白露劫”的表象
1、发生时间
“白露劫”发生在白露节前,具体时间以当年气温变化为定。2018年,由于7~8月份的持续高温无雨气候,在8月下旬已开始流行。
2、结束时间
进入9月份后,“白露劫”开始大暴发,华中地区至10月中旬基本结束,华南略晚,华北略早。
3、发展过程
初期因温差大、气候突变、气压低等引起倒藻、缺氧、浮头等,导致水质剧烈变化,引起鱼类应激反应强烈,此期基本无死鱼或仅零星死亡(泛塘除外)。中期池底严重缺氧,水质恶化,鲫鱼、白鲢、花鲢开始死亡。高危期水质进一步恶化,亚硝酸盐高、氨氮高、PH值低、溶氧低,池水混浊,鱼类食欲不旺,死鱼种类波及池中所有种类,死亡数量与日俱增。特别是当年草鱼,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结果只能是所剩无几。
二、“白露劫”的形成原因
“白露劫”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但并非无规律可循。“白露劫”的形成原因大体是由气候、温差、水质、水生其他生物、底质、疾病、人为管理等因素造成的。
1、气候
“白露劫”期间的气候特征是:气温由高温转为低温,早晚气温差10℃以上,天气以阴天、小雨为主,大晴天极少。这种气候特征,北风多,光照少,强光照更少。这种低紫外线强度的气候,杀菌功能弱,光合作用差。
2、温差
气温温差大,直接影响到水温正午与凌晨的温度差异较大。温差大,导致各类水生生物应激反应大。
3、水质
“白露劫”期间的水质,溶氧低、氨氮易高、亚硝酸盐易高、PH值低、悬浮物多、硫化氢甲烷等毒物增加等等,这种水质特征,极不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4、水生其他生物
水中最重要的其他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病毒等。由于低光照,光合作用少,浮游植物正常生长受限。由于温差大,浮游植物会应激性大量死亡导致倒藻。而这种气候特征及水质特性,非常有利于浮游动物、细菌、病毒的繁殖与扩散。上述这些现象,对鱼类而言却是灾难性的。
5、底质
“白露劫”期间的气候、温差、水质特性,导致密度流发生(上下水层对倒),底层溶氧几乎为零,底层以厌氧呼吸为主流,因而,更多的厌氧发酵产物如亚硝酸盐、硫化氢、二氧化硫、甲烷等源源不断地被释放到水中,进一步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6、疾病
“白露劫”期间的主要疾病有:烂鳃、赤皮、肠炎、代谢障碍、暴发性出血病、病毒性出血病、锚头鳋、中华鳋、指环虫、车轮虫、斜管虫等病。这些疾病单独发生很少,大部分发病是复合型的。最要命的是,这期间长期非阴即雨,绵延不断,根本没有连续三天左右的晴好天气给我们使用外用药的机会,内服药也因水质差,鱼类食欲不振而延长治疗期,导致病程拖长。
草鱼出血病
显微镜下的指环虫
代谢障碍症
7、人为管理
人为管理的不到位是“白露劫”的最大主因。思想上的认识不足,行动上的拖拉有余,往往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当“白露劫”尚未来临时,由于气候处于相对稳定期,“白露劫”尚无征兆,我们往往忽视了调节水质、改良底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及至略有征兆,因死鱼时多时少,吃料时好时坏,总以为是气候使然,并未深究并及时处置。再至鱼病暴发大量死亡时,要么措手不及,要么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形成药毒药害,死亡加剧,损失巨大。后至恢复时段,又不注重调水、解毒、改底、增加抗免疫力等,致使病根未彻除,断断续续死亡不断,直至冬至。 三,结语 “白露劫”是水产养殖中最大的劫难,病程长,病况复杂,人为管理不善是其主因,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劫,因此时已处于丰收在望期,故其损失也特别让人纠心。此劫难来时悄无声息,去时哭哭啼啼,来不得半点马虎与疏忽,属水产养殖中的最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以上分析为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