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仪式
1月11日上午,岭南师范学院与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水产业商会、广东省粤西水产协会、湛江市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湛江市水产进出口企业协会、湛江市水产商会、湛江市冷链物流协会等六大水产商会共建“水产国际商务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岭南师范学院校长刘明贵,广东省粤西水产协会会长、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名誉会长、恒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四,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欧先伟,中华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会长、湛江虹宝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全海等领导嘉宾先后在成立大会上致辞。成立大会由我校副校长邵乐喜主持。
岭南师范学院校长刘明贵致辞
“水产国际商务学院的成立,将有力推动水产行业国际化的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也标志着我校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打开新的局面。”刘明贵表示,我校与六大商会联合培养水产国际商务本科人才,具有人才培养切合度高、针对性强,校企合作协同度高等特点,填补了水产国际商务领域人才培养的空白。学校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有效整合各水产商会和企业优质资源;汇聚校内外、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国际商务、水产科技、水产食品研发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发展;全面构建涵盖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短期培训的水产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准的高端水产人才;以将来的粤西水产文化展览馆、水产文化刊物为主阵地,促进粤西本土乃至中国和世界水产文化发展史的普及、研究与传承。
广东省粤西水产协会会长陈四致辞
陈四指出,水产行业是湛江的支柱产业,每年产值不低于500亿,从业人员有100多万,较大规模的企业每年招聘的入职大学生有三四百人,这是潜在的巨大人才市场。他希望,双方采用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教育共同体、办学行业化、全面应用型,行业同仁把水产国际商务学院当成水产人自己的事业,凝聚政、产、学、研、用的优质资源,定向培养水产行业应用型行业人才,有效提升毕业生的适岗度,切实解决水产行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欧先伟致辞
欧先伟表示,岭南师范学院和水产行业、企业、协会善抓机遇、抢抓机遇,探索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顺应了湛江开放发展、湛江水产行业自身发展和高校办学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湛江市政府将会大力支持水产国际商务学院的建设发展,把水产国际商务学院打造成一个样板,带动行业、商会、企业建立起更多的家电、纸业、钢铁、石化等行业学院,培养积蓄人才,促进湛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华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会长田全海致辞
田全海表示,水产国际商务学院作为岭南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训的探索,不仅传承了产学研教育的优势,也彰显了高等教育自觉实践十九大,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精神。他希望水产国际商务学院通过订单培养、选入课程、定向冠名等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水产行业的视野与思维,精通水产行业的知识,能够解决水产行业具体问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让他们成为水产行业发展的智力源和生力军。
岭南师范学院副校长邵乐喜主持会议
聘任仪式
会上还进行了水产战略合作委员会成员和水产国际商务学院行政管理成员聘任仪式。
会议现场
湛江市商务局局长杨文光,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杨伟,湛江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执行会长、湛江东洸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光文,湛江市冷链物流协会会长、亚洲海产(湛江)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超,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汉等领导嘉宾出席成立大会。学校有关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科室、教学系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共同参加了大会。
合影留念
岭南师范学院
(原湛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美丽港城湛江市。学校1904年始设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更名为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
在百余年的师范教育历程中,学校肩负兴学育人的办学使命,凝练了“勤教力学、立己树人”的办学理念和“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粤西、服务广东、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应用人才,为粤西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学校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16年列入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并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和“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科专业齐全,构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设有18个二级学院,建有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教育学、化学)、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课程与教学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汉语言文字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校级攀峰学科3个、优势学科6个、特色学科3个以及校院共建学科8个。现有本科专业65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3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和化学)、省级特色专业6个。师范专业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培养类别,形成了门类齐全、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学校面向全国18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多人。
优化办学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近1000亩,校舍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221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1938种、电子期刊9.37万种。建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基地2个及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师资、幼儿园园长、学前教育师资等省级师培基地4个和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1个,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学教学提高型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学平台14个。建有省级智库1个(中国-东盟教育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资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海鲜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辣木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特色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地区太阳能特色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清洁能源材料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粤西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培育平台1个(粤台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高校新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植物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省级重点提升平台1个(广东高校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广东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个(广东省热带特色资源植物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暨港澳台合作科研平台1个,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1个,湛江市重点实验室2个。设有教育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岭南文化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3个及研究所60个。
以优师为本,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多名,其中教授143名、博士28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2.6% ;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85.4%;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51人,28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58名教师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21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1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教师勤教力学、立己树人、为人师表,学校获授“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重推行“教学研做”互动合一,培养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的“五力型”优质教师。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学术科技、专业实验、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外语口语、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逐年增长, 2017年考研录取率居全省高校第五位、全省同类高校第一位;就业率居省内高校前列,毕业生扎根粤西,挺进珠三角,深入京、津、沪、宁、藏等地就业,被国内主流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和“援藏良驹”。
协同创新和育人,加强国际交流与校地合作。注重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600多人。同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新西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印尼、泰国、韩国、越南和港澳台地区的60多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近30所中小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每年300多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习和研习。与亚洲潜水联合会合作举办亚洲潜水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学校被命名为“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各类单位紧密联系,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积极拓展办学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当前,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坚持“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发展策略,立足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动力,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学校现任校长刘明贵,主持党政全面工作。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