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产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不良的环境状态、虚弱的宿主(host)以及病原生物的存在;而近年来针对个体营养需求进行相关试验,亦指出品质不良或失衡的营养供应,也是导致个体罹病的主要原因。 首先提到的「不良环境状态」,除了专指在饲养环境中持续变化或累积,诸如氨、亚硝酸、硝酸、pH值与硬度等各项水质因子外,同时亦涵盖了底质、过滤与曝气系统,甚至包括日常的相关管理。 其次「虚弱的宿主」则专指因为受到紧迫原(stressor)刺激而产生紧迫(stress)的个体,或是因为打斗负伤、体表出现明显开放性伤口的个体;而这些看来不甚严重的黏液分泌、鳞片脱落或是鳍条破损,都有可能成为病原进入鱼体,并造成相关感染甚至大规模传播的主要路径。
「病原生物的存在」
所指的则是经由鱼只或包装水体所携带,或是藉由诸如网捞及捉取等实际接触,而进入环境中诸如病毒(virus)、细菌(bacteria)、真菌(fungi)、原生动物(protozoa)以及其它大型的体内与体外寄生虫(in-vivo与in-vitro parasites)等。这些潜藏于底砂、滤材或缸中任何角落的病原生物,平常可能受到稳定环境的抑制,或是健康个体所拥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作用,因此并不会对个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当环境条件丕变,个体的活力与食欲低下之际,它们便多会趁隙而入,并对个体展开毫不留情的攻击。
「失衡的营养供应」
则是针对经常发生于人为饲养过程,在投喂管理上持续使用单一来源或种类的饵料所导致,发生的原因虽然并没有明确的病原,然而在时间的累积下,仍会对个体造成诸如骨骼畸形、鳞片脱落、体色不彰甚至下颚脱出等现象;而这种因为失衡营养所造成的病变,即为一般所称的「营养性疾病」。
其实不论使用的饲养水槽有多么的大,或是在自动化控制的精细操作下,水质状态呈现的多么稳定,请切记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那便是不论是任何一个以「观赏水族」为出发点,并拥有众多饲养生物的水槽,都因为已违背了原本物质循环的路径,同时在有限空间的限制下,多承载了远超或环境负荷的生物密度与生物量;加上鱼只进出的频繁、饲养底质与滤床的快速老化、个体持续失衡的营养状态,甚至是灯光照明给予个体持续的紧迫与刺激,都让整个环境在面对病原生物的攻击时,承担着极大的风险。
因此本篇内容虽主要在介绍发生于坦湖慈鲷饲养过程中,经常可见的相关感染症状,然而最终的目的,却是希望每一位饲养者,能够藉由各式病原导致个体感染后,所呈现的危害与损失可能,而能在感染与大规模传播前,便先行达到阻隔、限制甚至排除饲养个体暴露于病原危害的阴影下;而至于其中所谈到的部分关治疗,则是在难以避免或错失防范机制后,所必须采取的消极策略。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族防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