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盈盈,山寂寂。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的后圩社区,乍看一如20年前。然而,到了晚上,悄悄爬到岸上来的螃蟹“成群结队”,却透露出别样的生机。
这个曾经因位置偏僻、地势低洼而被戏称为“江浦的西伯利亚”的小村子,如今已经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20年前全村人均年收入连2000元都不到,去年却达到23132元,超过全市平均值——一切变化,正要归功于这些螃蟹。
“我是最早一批来后圩养螃蟹的,大概在2001年,因为这里属于圩区,水塘面积大,塘租费又便宜。”高淳人陈育根很早就发现了后圩的优势,并迅速离开家乡的“螃蟹村”到这里发展。以每亩180元一年的价格,他租下300亩水塘养起了螃蟹。仰仗后圩的优质水质和自身的娴熟技术,这批最早“吃螃蟹”的人很快尝到了甜头。
看到外乡人在自己家乡靠养螃蟹致富,村里人也动了心。退伍回乡曾帮村里照料过鱼塘的李宏桥立即“跟上节奏”:2008年,他承包了左右邻居的两个小水塘,约摸30亩,开始养螃蟹。虽然自家是贫困户,但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的蟹塘也渐渐上了正轨。去年,赶上行情好,他净赚了7万元,现在说起还笑得合不拢嘴。
到2014年,全村已有100多户养殖户,大多以养殖螃蟹为主,养殖水面面积近万亩,成功申报省现代渔业精品园。当时,“家庭农场”的概念刚刚提出不久,看到后圩的条件,区农业局决定在这里试点建设家庭农场集中区,希望通过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先进、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家庭农场集中区,提高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实现家庭农场发展的整体式推进。
泥土路变水泥路、家家通上自来水、路灯照亮夜行路……区、街道、社区轮番投入资金,为后圩改善基础设施。同时,积极助推养殖户成立家庭农场,向他们提供贴息贷款,帮助他们申报省、市、区示范户并给予相应补助,邀请专家、派技术员来为他们推广新技术。“今年我开了个网店,还和质量追溯平台结合在一起,期待生意会更好。”作为全村两名大学生创业者之一,“80后”姚健显得很“时髦”,在他经营网店的电脑旁边,不仅有一台质量追溯条码专用打印机,还有一台显微镜,用于观察螃蟹细胞。他说,这些都是省水产研究所浦口后圩基地的专家和区水产站的技术员们教他的。
这两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脑子活络的人还想到了开渔家乐。9年前来到后圩养螃蟹的安徽宣城人李志江就率先转型经营起了渔家乐。他承包的70多亩水塘主要养螃蟹,带着养点龙虾,客户想吃了只要一个电话,他就现捕现烧,客户来了坐在塘边的亭子里,吃着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品着新鲜的螃蟹、龙虾,自然惬意。去年,他的塘里几乎是“自产自销”,根本不需要等商贩上门来收。
如今,后圩已有122户养殖户,其中74户已成立家庭农场,并有5家省示范、9家市示范,全村养殖水面面积达1万多亩,养殖品种也日渐丰富,除了螃蟹和青虾两大“主力”,还有甲鱼、鲑鱼、龙虾、黄鳝、黄金大泥鳅、淡水澳龙等。后圩螃蟹品质好、规格大的名声也传到越来越多的商贩耳朵里,来自江宁众彩物流、六合沪江商贸城等农贸市场的批发商都十分青睐这里。去年,后圩螃蟹产量达到180多万公斤,销售额总计达9000万元。社区副书记李巧介绍,全村养殖平均亩效益在5000元以上,不仅塘租已经涨到每亩900元一年,还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1000多人,人均增收1500元。
链接
南京市今年新增设施 水产面积5000亩
根据全市“十三五”渔业规划,南京市水产工作以渔业产业体制增效为中心,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新体系。
据介绍, 南京市今年将新增设施水产面积5000亩,推进绿色渔业发展,开展清洁生产、推进节水减排,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面积1.5万亩。同时,开展水产“四新”技术推广,新增稻渔综合种养2080亩,新增工业化生态养殖3000平方米,并围绕重点打造的15个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新型经营主体集群的规模水产养殖基地,开展农业部现代渔业示范区、渔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特色水产品优势区和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创建。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