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报告显示,多种养殖和生物絮凝系统可降低虾场的疾病暴发。亚利桑那大学的一项实验室研究检视了罗非鱼在控制太平洋白虾急性肝胰坏死病(AHPN)感染和死亡率方面的效果,亚利桑那大学的Loc H. Tran, Kevin M. Fitzsimmons和Donald V. Lightner写道。本文摘自《全球水产养殖倡议》,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的出版物。
若干佚名报导显示,有些非抗生素方式,例如多种养殖和生物絮凝系统,可以降低虾场疾病暴发的风险。已知与罗非鱼一起混养有益于控制虾的一些病原,包括发光细菌、哈维氏弧菌(V. harveyi)等。
由于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一种造成早期死亡综合征(EMS)的强毒力菌株与V. harveyi关系很近,因此罗非鱼混养针对这种细菌可能也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副溶血弧菌病原暴露十天后,虾A1、A2、C2、 B1和B2表现出正常的胃、肝胰脏和中肠(箭头从顶端至底端。 其余虾表现AHPN感染症状:胃空,肝胰脏苍白,中肠空)图片来源:GAA
EMS或急性肝胰脏坏死病呈地方性流行的越南地区进行的虾场试验显示,多种混养系统中虾的存活率更好。
然而,要想确定这种方式的效果,还需要在受控的环境下采用标准的攻毒模型进行试验。
AHPN攻毒研究
亚利桑那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室研究,目的是确定罗非鱼在控制副溶血弧菌致病菌株造成的太平洋白虾(Litopenaeus vannamei)感染和死亡率方面的效果。
处理A为阴性对照,放虾之前14天将进行水缸环境准备,无罗非鱼。
处理B,水缸先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14天,之后将罗非鱼转出,然后在放虾。之后加入强毒力V. parahaemolyticus,令缸水细菌浓度达到3.105个细胞/mL,进行10天的AHPN攻毒试验。
处理C,缸中养罗非鱼14天,之后将罗非鱼圈在悬浮网箱中放在每个水缸内养殖,然后放虾,然后进行AHPN攻毒试验。
处理D,水缸准备14天,不养罗非鱼,之后放虾,之后进行AHPN攻毒。处理E是阳性对照,水缸放入清水,盐度20-ppt,放虾前1天准备好,放虾后进行AHPN攻毒试验。
结果
经过14天水缸环境准备、诱发藻类水化并达到生物群落平衡,以便模仿虾场生产条件之后,A、B、C和D处理的细菌计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比阳性对照处理高3个对数。
在攻毒试验中,加入细菌悬浮液10天之后,各处理之间存活率差异显著(图 1)。A、B、C、D和E处理的存活率分别为97.78%、91.11%、6.67%、20.00%和0%。
A处理存活率高,说明试验条件适宜虾的存活。
同时,阳性对照存活率为零,说明试验中用到的菌株致病性很高。尽管所有攻毒试验过后在水和虾当中都分离到了AHPN细菌,但组织学分析显示,各处理的感染率和病变严重程度与存活率存在对应。处理B、C和D的水样细菌计数与攻毒试验中加入的细菌浓度相比显著下降。相比之下,在采用清洁盐水的阳性对照当中AHPN细菌出现明显的暴发。这说明水中的本地微生物区系会与AHPN细菌和该菌株造成的感染产生相互作用。
图1: 不同处理组暴露强毒力副溶血弧菌之后的虾存活率。图片来源:GAA
该研究显示,放虾之前在虾塘中放养罗非鱼可诱导健康的藻类和有益细菌的暴发,平衡塘水中的微生物区系,可以起到控制AHPN的有益效果。
讨论
发光细菌造成的弧菌病给养虾生产带来了严重问题。有些虾场利用“绿水”技术,这里的绿水是通过罗非鱼来诱导产生,来缓解哈维氏弧菌给斑节对虾造成的发光弧菌病。
而对绿水技术的作用机制进行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绿水中的某些本地菌株和藻类具有抑制哈维氏弧菌生长的能力,这就解释了绿水技术或多种养殖技术的作用机制。
前景
本研究作为第一步,展示了通过罗非鱼或水缸准备步骤诱发的本地微生物区系可以降低水中AHPN细菌的数量,从而降低受到攻毒的虾的死亡率。然而,藻类的过度暴发会产生意外的影响,造成富养化,并且死亡藻类的营养价值也降低,且反而会鼓励AHPN细菌的生长。此外,在没有本地微生物区系的竞争的情况下,AHPN致病菌V. parahaemolyticus可在水中复制,达到造成感染的水平。
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一个现象,那就是AHPN通常会感染那些没有藻类的池塘,或藻类过度暴发,或最近暴发刚刚崩溃的池塘。
来源:thefishsite
编辑:digital fish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