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7月,阳澄湖畔,58岁的资深蟹农浦育每天都要进“养蟹车间”观察好几次。养了20年螃蟹,今年,他第一次尝试在室内进行工厂化养蟹试验,让大闸蟹住进了六层“公寓楼”。我省几大湖区成千上万的养殖户,都在等着他成功的消息。
90平方米可抵原来4亩水面
眼下,浦育的大闸蟹已顺利蜕完三次壳,迎来一年中最关键的生长时期。7月2日,记者走进他的养蟹工厂一探究竟。
工厂由一间旧厂房改造而成,一座400多平方米的生化池与阳澄湖水系贯通,阳澄湖水经过五道过滤,再通过增压泵,引入养蟹车间。浦育介绍,目前阳澄湖是三类水,经过处理后,可达到一类水标准,并且可模拟真实的湖水流动环境。在养蟹车间内,蟹池一字排开。每个蟹池高约1.1米,蟹池中央,高6层螃蟹“公寓房”浸在水中。每个蟹池500个房间,每个房间长宽15厘米、高6厘米,相邻的房间左右有“墙”隔离,但前后通透。螃蟹喜欢独居,这样既保证有自己的空间,又不影响自由行动。对新家,螃蟹似乎很喜欢,好动的不时在不同“楼层”和“房间”串门,慵懒的则沉在池底歇脚。
此次一共改造35个蟹池、投用10个,每个投放300多只蟹。这批蟹若直接在阳澄湖里养殖,需要4亩水面,而在蟹池中只用了90平方米,前者是后者的近25倍。而且在室内养殖,饲料投放更加可控,比在湖里养殖节约一半。
智慧养殖有望实现高产。据当地农技部门预估,工厂化养殖比湖区每亩增产50%,成活率超过80%,可以实现四季养殖。工厂给蟹池编了序号,投放不同品种的螃蟹。这是为了测试出哪种螃蟹最能适应环境,结果到今年秋天见分晓。
环境容量倒逼“养殖智慧”
这一“前无古人”的试验,是为现实所逼。今年,阳澄湖大闸蟹养殖面积比去年缩减一半,整个湖区的养殖面积已经从2001年巅峰时期的14万亩缩减到1.6万亩。阳澄湖水域面积总共才18万亩,养殖高峰时期放眼望去,阳澄湖里全是“天罗地网”。苏州提出,到2018年末,阳澄湖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目前,阳澄西湖的围网已被全部拆除。在这种趋势下,追求更智慧的养殖方式成为必然。
在昆山巴城镇武神潭村,村民将养殖水域流转给阳澄湖现代渔业产业园,由该公司向农民支付土地流转费。产业园负责对养殖水域进行改造,实现苗产销一体化。村民可以向公司反租,继续养殖。去年,武神潭村年人均收入达3.2万元。针对规模化养殖带来的尾水处理问题,他们采用“三级水循环”系统,保证养殖尾水零排放。记者在产业园监控室内看到,各进出水口均设有监测仪,实时更新数据,水质达标后才可进入下一层次。这既提升了生态养蟹的品牌,又保护了阳澄湖的水环境。
不止苏州,“退养殖还生态”的趋势全省皆然。盐都大纵湖大闸蟹协会常务会长陈长荣告诉记者,大纵湖内养殖高峰期有4万亩,生态压力下现在减少到4000亩。“如果苏南等地的养殖新技术今年成功了,我们肯定要去学习,又有效益,有符合政府保护环境的改革目标,何乐不为?”
不光是“智慧养殖”,还讲求“养殖的智慧”。淮安市淮安区中太村党支部书记杨勇说,中太村位于白马湖边,退养还湖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机会,现在每天几百人来钓鱼休闲,他准备趁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堤内损失堤外补”。
养殖效益不能只盯“水面”
“智慧养殖的出现,让养殖面积和产量、效益不再画等号。”丹阳市现代生态水产养殖场工程师宦国说,养殖场的智能系统刚刚投用,通过传感器、视频对养殖场的温度、水质进行监控,有助稳定水质,保证养殖安全,还节省劳力。
一套生态养殖的物联网设备,价格上万元,贵的有几十万元,大规模商业应用还有个过程。高邮阳光特种合作社理事长戴大喜则认为,高邮湖区实行生态养殖后,环保要求提高,养殖户对于高成本的物联网投入力不从心,需要政府大力协助,或者通过协会、合作社等组织“抱团升级”。
在生态优先战略下,农业品牌化是平衡环境承载能力和农民利益的重要出路。据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统计,“品牌化”的农产品销售价格普遍提升30%以上。虽然养殖面积减少,但地方特色农产品脱下提篮叫卖的粗放 “外套”,披上高大上的品牌“外衣”,整体效益也能大大提升。
“阳澄湖大闸蟹只要品牌响,就算产量少一点,价格肯定更加坚挺,未必是坏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蟹虾的专家王煜恒认为,从保护湖泊角度看,水产养殖上岸进行工厂养殖是大趋势,智慧养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能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产品走上高端化、品牌化之路。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