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民正在打捞杂交鲟。赖南坡 摄
近年来,乳源瑶族自治县渔业部门发挥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把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铺设水产富民的产业道路。目前,乳源瑶乡水产养殖面积5170公顷,其中水库和山塘养殖面积4500公顷,水田养殖面积670公顷,年产量约3500万吨,年产值约7000万元,实现了既增收富民又生态环保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连日来,记者走访瑶乡大地,见到了水秀鱼欢的美好景象。无论是波光潾潾的湖面还是碧波荡漾的塘面,或是生机盎然的田面,都有鱼群畅游、跳跃、戏水……
据该县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乳源渔业紧紧围绕“转变方式,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水产养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开拓水产养殖新局面。
转型:生态循环饲养提质增效
山区水产养殖多采用传统的立体养殖模式,不少养殖户在鱼塘边上建立猪舍,平时除了给鱼投喂饲料,还把猪粪直接排放到鱼塘。这种养殖方式既污染水体又加重成本,再则捕鱼时依靠人工完成,既耗时又费力。
为改变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该县渔业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出“猪+草+鱼”养殖路子,即把猪粪用来种草,把草制成饲料再喂鱼。这种做法不但改善了猪场养殖环境,还使养殖水体得到了净化,可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养殖。记者在该县乳城镇前进白石村的新高畜牧养殖场见到,成群结对的鱼儿在清澈的水中穿来跳去;鱼塘边上是成排的猪舍,养着几百头健硕的大白猪;鱼塘离岸约五十米处建有自动投喂和捕捞装置;一、二米高且绿色鲜嫩的牧草在鱼塘周围生机勃勃地长着……
养殖户叶新寿是当地村民,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用草喂鱼这三、四年来,养殖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清了、猪粪臭味没了、捕捞劳动强度小了、鱼的产量增加了、鱼的肉质更好了……。”这些改变,都得益于转变养殖方式。如从前把猪粪直接排到塘里,塘水污浊,臭气难闻,而用猪粪种草喂鱼,饲料投放减少了,塘水变清了,鱼的肉质也提升了;现在用上定点捕捞装置,捕捞一次鱼只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以往七、八个劳力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幅降低,捕鱼速度明显增快;更为喜人的是收入明显提高,没有实施鱼牧一体化生态循环养殖之前,120亩的山塘每年收入仅20万元左右,2015年开始转变养殖方式后,每年收入达到了60万元。
村民正在打捞杂交鲟。赖南坡 摄
洛阳:乳源杂交鲟特色养殖小镇
乳源县洛阳镇地处南岭山脉,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圣地,处处青山绿水,环境优美。虽地处山区,但水资源特别丰富。
为充分发挥好洛阳水资源的优势,县渔业部门积极发动村民发展水产养殖业,并选择杂交鲟鱼这一品种,实施高密度流水养殖。自2012年以来,在洛阳镇狮石、板垌、坪溪等自然村建立了杂交鲟养殖示范点,年产量约10万公斤,产品远销珠三角、广西等地区,一大批养殖户从中受益。
据养殖杂交鲟鱼的村民徐桥东介绍,洛阳镇养殖杂交鲟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主要体现在水源足、水质好、水温低等,如养鱼的水温常年平均在20℃。他从2012年开始养殖杂交鲟,至今规模达到5000立方水体,年产量2.5万公斤,产值达60万元左右。他笑着说:“每天与鱼为伴与水为侣,一天要在鱼池边上行走五、六次,每当看到一群群鱼儿在流水鱼池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心里有说不尽的高兴。”
该县渔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要继续发挥洛阳镇优质水资源的优势,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把洛阳镇打造成为杂交鲟特色养殖小镇。
万亩禾花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禾花鱼,顾名思义是吃禾花长大的鱼,也是乳源水产品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该县高寒山区的大桥镇较为出名,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水质优势,出产的禾花鱼质量上乘,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为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养殖规模,提高产品质量,该县把稻田养鱼作为战略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等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一田两用,一田双收”,不增地可增粮,不增水可增鱼的目标,在该县的大桥镇、一六镇、乳城镇等乡镇,建立了近1万亩的禾花鱼养殖基地。据估算,今年养殖禾花鱼的产量约达150吨,产值约1200万元;水稻增产约250吨,增值约150万元。该县大桥镇中冲村委主任朱志伟介绍说:“去年全村养殖禾花鱼320亩,产值达65万元;今年养殖禾花鱼405亩,产值约可达80万元。”据了解,凡是养殖禾花鱼的农户都取得了较高的收入。如村民朱品贺去年利用15亩水田开展稻田养鱼,光是卖禾花鱼就收入了3万元,今年他又养了15亩,预计也会有丰厚的收成。
当前,全县禾花鱼养殖面积已突破万亩,渔业部门正积极探索打造禾花鱼全产业链,开发特色农耕旅游项目,努力建设禾花鱼名镇,切实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