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板,给我准备50斤泥鳅,我明天一大早就来取货……”近日,纳溪渠坝镇联合村7组泥鳅养殖大户陈红又接到一笔泥鳅订单。陈红说,眼下泥鳅走俏,几乎天天都有客人购买,硬是忙不过来。
在福建某企业上班,月薪万余元,在许多人心目中,条件十分优越。但是,纳溪区渠坝镇连合村7组70后陈红,却做了个让人意外的选择: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农村创业养泥鳅。目前,陈红的“泥鳅事业”慢慢有了起色,年收入20多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泥鳅大王”。
陈红查看泥鳅长势
返乡创业,养殖场“偷学”技艺
陈红今年38岁。1998年初,18岁的陈红跟随同乡到福建一家化工企业打工。由于吃苦耐劳,很快就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公司骨干,月收入也从几百增加到近万元。
“300平方米鳗鱼池,一年可以出栏成品鳗鱼6吨,毛收入54万,养泥鳅一亩也可以赚两三万元……”2013年初,陈红陪朋友到工厂附近的养殖场玩,看到客户排队购买鳗鱼和泥鳅等水产品时,陈红被养殖场火爆的销售状况吸引和震撼。
“长期在外打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应该有自己的事业。”陈红不顾家人反对,辞去原本收入较高而且稳定的工作,前往福建省长乐市一水产养殖场打工,月薪仅200养殖场0余元。陈红白天跟着养殖场师傅从事养殖,工作之余就向师傅了解水产养殖技术。晚上,他还从养殖场借阅泥鳅养殖习书籍学习,7个月后,陈红初步掌握水产养殖技术。
“现在市场上野生黄蟮泥鳅非常少,绝大部分靠人工养殖,不但俏销,而且价格也高……。”陈红回到老家渠坝镇后,结合家里的水田依山傍河等实际和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后,决定建池养殖黄蟮泥鳅。
创业受损,目标锁定小泥鳅养殖
2013年3月,陈红回到家乡,投资10多万元,把自家的4亩多稻田改建成水产养殖场,从市场上购买了近1000斤野生蟮鱼和300余斤野生泥鳅投放养殖。没过多久,陈红养殖池里的黄蟮大量死亡,当年便赔了3万余元。
陈红向泥鳅养殖池投放消毒液
“一是没有对养殖池进行严格消毒,二是黄蟮主食小鱼、蚯蚓、禽畜内脏等,成本高难“伺候。”陈红通过上网查阅和请教区农业局水产专家后,找到黄鳝死亡症结。在专家建议下,陈红放弃黄蟮养殖,选择抗病能力强、不挑食、易饲养的小泥鳅养殖,投入近万元到内江学习泥鳅人工繁殖技术。
经过两年的摸索与实践,陈红掌握了泥鳅产卵、孵化、培育、养殖及病菌防治系列技术,把台湾泥鳅苗和本地青鳅苗的存活率由当初的20%提高至70%。同时,他又投入10多万元,把养殖基地从当初的4亩扩展到10多亩。
“泥鳅育苗周期20多天,价格0.1-0.12元/尾;上市出货周期3-5个月。”陈红说,成品泥鳅每斤只有10来尾,价格在16-17元/斤左右,养殖户如果管理得好,扣除成本后每斤可赚7元左右,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
“除了城里的超市、餐馆等固定客户外,农村群众家里有红白喜事都喜欢来买我的泥鳅。”陈红说,由于陈红采取生态养殖模式,养出的泥鳅不仅肉质细嫩,而且营养丰富,这几个池塘里的成品泥鳅已经提前被人预订了。
“陈老板,我要买13斤泥鳅,下午4点来取货,帮我宰杀一下……。”陈红说,由于泥鳅非常滑,很多客户都要求帮他们宰杀,下步计划购买一台泥鳅宰杀机,一分钟能宰杀2斤多泥鳅,到时就方便了。
这口池塘里的泥鳅差不多有50克重了,快到上市时间了……望着满塘翻滚的小泥鳅,陈红喜上眉梢:“今年泥鳅亩产量预计在2000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斤15元计算,今年预计可收入20多万元。”
示范带动, 建养殖合作社助农增收
“建池塘,塘底要建设扎实,有漏洞泥鳅要跑;要用塑料网结成天网,防止鸟类捕食;池塘水深1—1.2米最为适宜,注意水质保护、水温控制和病虫害防治……”一人富不算富,如今在泥鳅养殖取得一定成效的陈红,经常免费向周边村民传授泥鳅养殖经验和技术。
由于泥鳅养殖周期短,见效快,市场行情好,是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好项目,目前,陈红所在村已有近10户村民想通过养殖泥鳅增收致富。仅今年,陈红的泥鳅养殖基地接待了10多批前来“取经”村民。”
“‘村两委’计划以陈红的泥鳅养殖基地为核心,建一个水产养殖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形式,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带动更多村民养殖增收。”渠坝镇联合村党支部书记余文清说。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