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外国科学家还在为大菱鲆全雌技术苦苦攻关的时候,黄海水产研究所传来消息:该所承担的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大菱鲆全雌苗种生产技术研究”任务通过现场验收。刘新富带领的课题组攻克了全雌苗种培育技术难关,培育全雌鱼苗种雌 鱼 比 例 高 达100%,这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自1992年雷霁霖院士从国外引入大菱鲆,开启大菱鲆养殖之路,到如今全雌苗种生产技术通过验收,我国的大菱鲆养殖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科研 名贵食用鱼实现“全雌”
大菱鲆俗称“多宝鱼”,栖息于大西洋北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是名贵的食用鱼,目前为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大菱鲆雌雄生长差异较大,雌鱼体重远高于雄鱼,因此全雌苗种生产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大菱鲆养殖国家急于攻克的一项课题。
该项目负责人、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新富告诉记者,大菱鲆全雌苗种生产最大的难点是确定性别决定机制和制备超雌鱼或者伪雄鱼。而确定性别决定机制最好的方法是有丝分裂雌核发育。课题组攻克了诱导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的技术难关,培育了160多尾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幼鱼,经检验雌雄比例为1:1,确定大菱鲆的性别决定机制是ZW型(雌性异配),同时也获得了超雌亲鱼,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次。此次在研制全雌大菱鲆苗种过程中所开发的有丝分裂雌核发育技术,可以快速建立和永久保存纯系,对于现在流行的鱼类基因组育种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基因组测序、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功能研究效率,有重大科研意义。
实验 全雌比例达到100%
刘新富告诉记者,普通大菱鲆雌鱼的性别遗传决定机制为雌性异配(ZW),即雌鱼分别有一条雌性染色体W和一条雄性染色体Z,雄鱼则具有两条同配的雄性染色体ZZ。ZW雌鱼与雄鱼交配,所获得的受精卵中,性别遗传类型ZW型和ZZ型各为50%,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将来发育幼鱼的性别比例雌雄各为50%。而超雌鱼的两条性染色体均为W染色体,WW超雌鱼与ZZ雄鱼交配,其受精卵的遗传性别全部为ZW雌性,如果环境条件适合,发育的幼鱼为雌性,这是大菱鲆全雌苗种生产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大菱鲆育苗期间的温度会影响生理性别形成,例如温度过高,会导致遗传为ZW的幼鱼,不按照遗传性别发育为生理雌鱼,而是性反转为生理雄鱼。课题组注意到这一现象,在早期试验中摸清了保障遗传雌鱼正常发育的温度条件,在青岛通用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全雌苗种生产中,对苗种培育温度进行了控制,防止发生性反转。 “采用超雌鱼作为亲本、培育期间对环境温度严格控制这两条措施,保证了生产的全雌苗种雌性率接近100%。”刘新富介绍,现场验收后课题组继续跟踪调查了全雌苗种的雌性比例,确认为100%,在验收现场全雌率不到100%的原因是部分个体规格较小,性腺没有充分发育,不能凭肉眼确定为雌性,因此这些样品当时被认定为性别不确定,后经切片检验,仍然是雌性。
生产 可大幅提高养殖效益
刘新富告诉记者,大菱鲆雌雄生长差异较大,雄鱼体重达到1000克以后就会性成熟,体重增加随后变得缓慢,而雌鱼会继续生长,一直到2000克以后才会减缓,养殖大规格大菱鲆,雌鱼的生长速度会比雄鱼快接近一倍,而大菱鲆雌鱼和雄鱼外观没有差异,很难通过肉眼挑选区分雌雄。因此,养殖大规格成鱼,全雌苗种会大幅度提高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率。
记者采访获悉,截至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实现全雌苗种生产的只有牙鲆一种。作为鲆鲽类主养品种,大菱鲆全雌苗种生产技术的建立,不仅会提高大菱鲆养殖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我国海水鱼类性别控制研究和单性苗种生产提供很好的借鉴。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
新闻背景
大菱鲆养殖技术领先世界
在水产界,大菱鲆的引进被视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1992年,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从国外引进冷温型良种大菱鲆,1999年大规模苗种生产获得成功,经历近20年的科研攻关、产业推广、转型升级,大菱鲆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的重要养殖品种,雷霁霖院士也被誉为“多宝鱼之父”。在水产科研领域,鲆鲽类全雌苗种生产技术也是一直以来的热点。早在2011年5月,受农业部科教司委托,有关专家就对雷霁霖院士主持的 “鲆鲽类全雌苗种大规模培育技术研究”进行了验收。
此次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大菱鲆全雌苗种生产技术研究”任务通过现场验收,在大菱鲆性别决定机制的明确和超雌鱼制种技术两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全雌苗种生产技术体系,为我国大菱鲆养殖生产和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