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渔民们所工作的网箱养殖基地又被称作渔排,由木板、浮球、渔网结合水力、太阳能等发电设备建立而成。除了日常劳作,渔排也是渔民们居住的地方。
夏季的福建,天气瞬息万变,而对于居住于海上的渔民来说,海边那更加糟糕、不绝的降雨甚至台风早已习以为常。图为回收渔网中的渔民。
日出时分,渔民们坐在刚装载完用以支撑渔排的泡沫浮球上休憩。海上的生活是单调而又茫然的,渔民们也习惯了这样晚上8点休息,早上4点便开工的生活。
大黄鱼曾是东南沿海一代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但随着滥捕及环境恶化,野生的大黄鱼在1987年几近灭绝。随着三十年的发展,黄鱼的网箱养殖不仅产出极高的经济效益、保护黄鱼的同时在培养黄鱼的过程中还能进行饲料的试验。
傍晚时分,渔民宋梨林正在播撒鱼饲料。渔民们一般称呼宋梨林为老三,来自四川。他也是整个渔排上最年长,工作经历最丰富的渔民,除了渔民他还做过电工甚至富士康的保安等职业。
由于渔民长期在复杂的天气情况下作业,日晒、海风以及海水的影响下,渔民们的手总是皲裂又带着厚厚的老茧。
午后休息时,渔民宋梨林正在修自己的皮带。旁边张贴的告示规定渔民们不得在渔排上喝酒以及私自将鱼送人。
大家都称呼渔民李选德为老李,来自四川的他已许久未见到妻子儿女。大部分时候他总是沉默寡言,并且作为渔民,他并不会游泳。
太阳落山,收工后的渔民小邱坐在渔船上抽着烟。小邱带着妻子从西川来到这里当渔民谋生,他的计划是在两年后能有足够的资金回到故乡,做倒卖羊肉的生意。他并没有打算在一个渔排上久做,因此一个月后他便离开这个渔排,改行饲养海参这个虽然只是季节性但工资不菲的职业去了。
渔民李慧生在雨中劳作,他的妻子在一旁等待。李慧生是这个渔排的排长,也是这个养殖基地上唯一的当地人,他的妻子并不是渔民 ,因为并不适应海上的辛苦,所以他的妻子仅仅会在假期带着女儿来陪伴丈夫。
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渔民喜欢吃鱼,甚至他们十分厌恶鱼。尽管他们每天都会有专人开船到海上购置食物用一三餐,但这种土鸭对于他们太说,已经算是加餐了。午饭前,一只陆上带过来的待烹饪的鸭子。
常年居住在渔排上的生活总是孤单的,与世隔绝的,渔民们养的用以看守渔排的狗自然也不例外。台风抵达前,被留在渔排上的田园犬。
鉴于台风的高威胁,边防官兵强制要求所有渔民撤离上岸,渔民们正在将他们的卧室从渔排上解开,并绑在重量极高的海草养殖的绳子上,而他们的狗则一直跟随着这栋房子。
强力的台风抵达前夕,天气往往反常的好,但撤离时那一米高的海浪却预示着,台风不远了。
台风登陆时岸边停泊避风的渔船。
台风的威力摧毁了渔民登陆时,用以停放快艇的浮桥。
在面对恐怖而无能为力的台风时,鲜有人会信奉英雄主义,渔民们深喑此道。台风肆虐的两天里,他们尽情放纵,展现厨艺,因为他们并没有太多这种机会去调剂他们那重复而又隔绝的生活。
当台风稍微减弱时,渔民们毫不犹豫地回到了他们的渔排进行抢修。老李第一个赶回了渔排检修,这是他当天第二次回到渔排,他甚至连午饭都来不及吃。
台风肆虐时恐慌的鱼群。
由于台风的影响,渔民们的网箱基地的几个浮球被损坏,也带来了大量漂浮的垃圾,渔民们当日的工作便是清理这些垃圾并调整好木板。
夏季逐渐结束,天气不再恶劣,只要应付了秋季的大黄鱼烂尾病,便将迎来收获的季节。一眼无垠的青蓝,这便是渔民生活的缩写,无论他们各自是否还怀揣梦想亦或习惯孤独。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