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渔业随之与国际接轨,水产养殖防病技术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今,人们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关注,因此采用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疫苗不仅能够增强动物的免疫力,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还能减少各类药物的使用,降低养殖成本,解决各种药物残留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使水产养殖业向着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疫苗已成为水生动物疾病防治领域研究与开发的主流产品,而接种疫苗也已成为国际现代水产养殖业的规范性生产标准。目前,针对鲑鳟鱼类、欧洲鲈鱼、大西洋鳕鱼等国际上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均已开发出相应的商品化疫苗,并已成为国外以鲑鳟鱼类为代表的重要经济鱼类养殖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国,水产疫苗的开发与应用步履蹒跚,与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的称号极不相称,更与水产养殖强国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产疫苗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水产疫苗研究现状,为我国水产疫苗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学者 Duff首次将灭活的鲑鱼产气单胞菌口服免疫应用于鳟鱼获得成功,开创了水产疫苗的新纪元。20世纪70年代,在北欧和北美鲑鱼工业化养殖初期,日益严重的病害促进了欧美等国积极开展水产疫苗的研制。由荷兰Intervet公司率先推出的首例防治鲑鱼弧菌病和肠型红嘴病的福尔马林细菌性灭活疫苗在北美鲑鱼养殖生产中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开启了世界水产疫苗的商业化进程。1988 年,挪威法玛克公司开发出抗冷水弧菌病的细菌灭活疫苗,并因此拯救了挪威的三文鱼养殖产业。此后,世界首例疖点病细菌灭活鱼疫苗、世界首例传染性鲑鱼贫血病病毒疫苗和传染性造血坏死病毒病疫苗相继开发,使得欧洲的鲑鱼养殖业的重大传染性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并显着减少了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进入 21世纪后,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疫苗安全性认知的深入,以基因工程疫苗为主要特征的水产疫苗陆续被商业许可,如荷兰Intervet公司开发的鲶鱼肠败血病减毒活菌疫苗和鲶鱼柱形病减毒活疫苗等。至 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商业化生产的水产疫苗已超过140 种。
我国水产疫苗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研究的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即土法疫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此拉开了我国水产疫苗研制的序幕。1986 年,通过草鱼肾细胞培养的草鱼出血病病毒灭活疫苗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和较高的中和抗体效价,此后对草鱼细菌性疫苗,如斑点气单胞菌苗、草鱼烂鳃病菌苗、肠炎菌苗等的研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初,对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以及海水鲈鱼鳗弧菌口服微胶囊疫苗的研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渔用疫苗研制的进程。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我国水产疫苗研究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迈出了新的步伐。据统计,全国现有近30家科研单位开展水产疫苗相关研究,涉及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 27 种。到目前为止,有5种疫苗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分别为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鱼用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牙鲆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和草鱼出血病活疫苗以及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 ;2011年,草鱼出血病活疫苗和鱼用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生产批准正式开启了我国水产疫苗产业化进程。
综上所述,水产疫苗的研究开发工作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产疫苗的使用也呈快速发展势头,并将有效解决因化学药物滥用而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