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记者在东台沿海经济区昀汇智慧渔光产业基地看到,棚顶上,一排排光伏电板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深蓝色光芒,好似一片蓝色的海洋;大棚内,高高架起的不锈钢养殖池分成两列,一条条手指粗的鳗鱼在清澈见底的池子里欢快地游动。留美海归博士、光伏电站专家杨言华,在家乡滩涂上探索改变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奏响智慧“渔光曲”。
杨言华是弶港渔民的儿子,对大海、对家乡有着化不开的情结。沿海开发大潮涌动,家乡的发展巨变,使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2014年9月,昀汇智慧渔光一期破土动工,同年底,6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去年5月,首期鳗鱼苗投放。
“把工业自动化控制应用于光伏电站运营维护和高效渔业养殖的全流程,实现了管理智能化、控制一体化、生产自动化。”杨言华自豪地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养殖处理系统和液氧供应系统,对各类养殖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真正实现渔业智慧养殖、安全高效,鳗鱼养殖周期由普通室外养殖的一年半缩短为10个月左右,亩产量和效益则分别提高到100倍和10倍以上。
杨博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渔光”大棚投资约需200万元,12个养殖池可代培两批白籽鳗、养殖一季鳗鱼,年产值600万元,年利润300万元左右。一期屋面光伏年发电700多万千瓦时,产值可达700多万元。同时,把光伏组件直接作为渔业养殖大棚棚顶,使土地利用减少85%;养殖池的水不断净化循环,比普通鱼池节约用水95%。
在三号、四号大棚内,记者看到,高密度舌鳎鱼养殖已经开始实施。品种适应性更强、改用混凝土框架鱼池、利用河道大循环水体净化、微孔增氧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投资大大减少,“这个大棚内养殖设施投资约50万到60万,鱼苗充裕、市场广阔,示范推广意义更加明显。”
今年5月,二期项目开工,计划建设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兆瓦、200栋共10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厂房,立体化养殖螃蟹、虾等,发展海产品深精加工、冷冻、冷链物流。
杨言华介绍,今后,将通过合作共建、租赁经营等多种模式,重点示范带动父老乡亲共同参与高效渔业养殖,吸引更多企业、渔民及各方人士一起创新创业,让“智慧渔光”成为大家共有的“聚宝盆”、共同的大产业。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