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朱华平
图为朱华平在挑选亲鱼
图为朱华平在挪威访学期间拜访世界鱼类家系选育第一人——挪威的三文鱼选育之父TrygveGjedrem
图为朱华平指导学生实验
一切从好奇开始
朱华平与水产素来有缘。朱华平记得,少年时,一位大叔挑着两个大水盆,里边装着许多鱼苗来叫卖,听大人们说这些鱼苗是在河里边捞的,是由大鱼生下来的。从那以后,每年的春天,朱华平和小伙伴们放学后,就会到门前的小河里抓泥鳅,还会认真挑选几条大泥鳅放在小水缸里,天天盯着看,期待着能够有“小鱼宝宝”诞生。虽然这只是儿时的一段小插曲,但却在朱华平的心里悄悄埋下了种子,对神秘的鱼类繁殖充满好奇。
高考时,出于对鱼类繁殖秘密的好奇,朱华平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对于朱华平的选择,周围人不理解,认为养鱼“不念书也会,学它干什么用”,但是,朱华平终于如愿以偿。大学期间,朱华平对鱼类的繁育有了基本的了解,也明白了小时候的泥鳅为什么没有养出小鱼苗的原因,但大部分知识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在大四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朱华平选择了“性激素对罗非鱼早期性腺发育的影响”,真正接触到了鱼类繁育相关研究工作,他虚心向养殖场的师傅们讨教,完成了罗非鱼亲鱼的挑选、雌鱼嘴中受精卵检查、胚胎和胚后发育时期的观察、药饵的调配和投喂、仔鱼的性别判定等工作,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正是这3个月的时间,让朱华平对水产有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鱼类人工繁殖竟如此重要、如此艰难!于是,他决定在水产科学上继续深造。
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攻读遗传学硕士学位期间,有时为了实时观察鱼的胚胎发育情况,朱华平通常是一个人连续几个星期呆在实验基地,为完成选亲鱼、人工繁殖、去除死卵、胚胎显微镜观察等工作,有时是整夜不能睡觉。但在显微镜下看到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生命在卵膜里扭动时,心情愉悦,难以言表,这时他会细致地把观察到的胚胎的发育特点用铅笔画下来,并加以文字说明,以备后查。慢慢地,在外人看来枯燥的研究工作中,朱华平对于鱼类的好奇心变为对水产科学的追求,要为水产事业做出科学的贡献。
用第一生产力促进罗非鱼产业
2007年,朱华平硕士毕业,来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鱼类选育种和健康养殖研究,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水产科研之路。
朱华平同其他同事一起,瞄准水产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和瓶颈问题,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如针对我国盐碱水资源较多,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的现状,作为主要完成人,以数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传统选育技术和杂交育种技术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进行耐盐罗非鱼杂交新品种的培育工作。
针对罗非鱼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常常导致罗非鱼生长缓慢乃至大量死亡等问题,作为负责人开展了尼罗罗非鱼抗寒家系选育研究和罗非鱼低温胁迫应激反应分子机制研究。
针对我国目前稻田养鱼种类众多,品种混杂的现象,作为主要参与人,系统地研究和评估华南鲤的种质资源现状,并开展了适宜稻田养殖的华南鲤(团鲤体型)的系统选育研究,还参加了多倍体银鲫起源的遗传基础研究。
在繁多的科研任务中,朱华平秉承了一贯的严谨和执着。每年罗非鱼繁殖季节,朱华平都要亲自下塘拉网,严格按要求挑选每个家系的亲鱼繁殖下一代。同时,还挑选一些亲鱼作为杂交亲本,配对生产杂交子一代,用于比较各家系杂交子代的生长性能和耐盐性能。为了开展海水养殖试验,他还亲自运送鱼苗到湛江东海岛,并开展亲鱼配对、捞苗、耐盐试验、生长数据采集等具体实验操作。而这些操作大部分都是在炎炎烈日下完成,常常是衣服湿了一次又一次,脸被晒得火辣辣的疼。此外,朱华平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亲手做实验的习惯,从分子生物学实验到养殖生产对比,他都是亲力亲为,他认为这样才能了解现实存在的问题,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大学者要当技术推广服务带头人
朱华平深知科研工作不能只顶天,还要立地,要和实际生产相结合,才能服务更多的人,创造更大的价值。于是,朱华平结合自己的研究特长,积极参加优良鱼类养殖示范和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作为主要完成人,他设计的国家发明专利“罗非鱼养殖投料新方法”已被授权,该方法使养殖罗非鱼成本大大下降,每斤鱼饲料成本下降0.5元左右,目前正在大力推广,得到养殖户的认可。
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以及广东省农村直通车工程信息员,他经常参加广东省科协“三下乡”活动和农村科技下乡培训活动,经常到渔业生产第一线,尤其是去一些偏远山区市县,参与组织对渔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先后在广东省高要、惠州、茂名、肇庆、中山、罗定市、新兴县、韶关市等地区,举办了“池塘养殖技术”、“如何提高罗非鱼养殖效益”、“罗非鱼病害防治技术”、“培苗管理技术”和“越冬防寒技术”等培训班20多期,培训养殖户2000人次以上。
2008年初的寒冻灾害期间,他作为广东省减灾复产专家组成员赴广东省西南4个地市指导救灾复产工灾后复产作,到实地查看,了解其受灾情况,并与有关渔民和技术人员座谈,提出灾后复产建议和措施,撰写救灾复产相关资料,为恢复生产奠定基础。他还两次参加由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科协组织的广东青年科学家考察团赴茂名、湛江、中山学习考察,并结合自身专业和所在单位的科技领域、结合中山市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持久努力,始有收获
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华平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入选中国水科院首批“百名科技英才培育计划”人选,获中国水科院“中青年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作为主要完成人培育出的耐盐罗非鱼杂交新品种-莫荷罗非鱼“广福1号”(新品种登记号:GS-02-002-2015),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证书,已分别在广东、海南、天津和广西等省市区进行了池塘养殖,养殖经济效益显著,得到广大养殖者的好评。
在韶关市乳源推广的禾花鲤稻田养殖获得成功,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新的增长点,经济效益明显,广东省电视台南方卫视对此作了专门报道。
面对成绩,朱华平很淡然,说自己只是做了一点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正是朱华平及许许多多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写照。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