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日渐升高,本地海鲜大量上市。这其中,固然有海参、鲍鱼、大虾、螃蟹等传统“四大件”,但作为特产的海肠子,它们虽然长相不讨人喜欢,却在烟台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
昨日,记者探访市场发现,烟台普通农贸市场上的海肠身影难觅,身价直追海参,成了稀罕货、贵族菜,多数直供给星级酒店,普通消费者甚少有人问津,甚至有的摊贩表示,价格太高了,怕销不了,不敢进货。
烟台海肠的人工养殖呼声由来已久,它离产业化之路究竟还有多远?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市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表示,产业化的核心环节———苗种繁育,目前已经成功,今年全市将开展推广技术研究,破养殖技术规程、确定适合品种生长区域,相信不久即可让市民享受到实惠的美味。
海肠价格走高成“贵族菜”
18日上午,记者来到芝罘区红利市场,这里爬虾、鲅鱼、海参等海鲜产品琳琅满目,但甚少能寻觅到海肠的身影。“这东西产量太少了,一般都直供星级酒店,散卖的需要碰运气。”红利市场一位从事海鲜买卖的老板说,偶尔有卖的,价格太高也无人问津,久而久之甚少有人进货销售。
海肠味美,价格颇高。根据介绍,从2012年开始,本地海肠价格一路走高,高峰时达到每公斤300元的天价,超过鲍鱼、对虾,直追海参、螃蟹,成为货真价实的“贵族菜”。
“2010年海肠每公斤的价格约30元,2011年涨到每公斤50多元,这期间市场供应充足。从2012年开始,供给量逐渐下滑,当年就突破每公斤100元。”有摊贩介绍,从2013年开始,海肠单价达到顶峰,令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
原材料价高,烹制好的菜肴自然水涨船高。目前,在售海肠炒韭菜的饭店价格,均在100元以上,部分星级酒店达到200元的价位。
人工育苗技术获得成功
海产品价格与产量是一对孪生兄弟,海肠价高的主因是本地产量锐减。
“海肠一般生长在沿海的滩涂、泥沙地带,喜欢吃一些浮游生物,属于一个特殊物种。”市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力勇介绍,烟台的沿海海域恰巧符合这一特点,在芝罘区、开发区和蓬莱市等沿海一带有一定数量的产出,目前年捕捞量在1000吨左右,属于胶东地区的最大产地。
千吨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王力勇介绍,海肠对生活环境要求较高,一般选择浅滩、沙质海域安家,而且上层的沙质是黄沙,下层是黑泥沙才最好。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正常繁殖会受到影响。可是这些年,随着近海养殖规模的扩大,滨海旅游产业和沿岸开发建设的兴起,适宜它们生存的海域越来越少,加之捕捞工具种类繁多、无节制地捕捞,野生海肠几乎踪迹难觅,很难出现大规模产量。
2012年,注意到海肠数量锐减,认识到海肠保护的重要性,我市成功将海肠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加强物种保护,让海肠成为具有烟台特色的产品。同时,市水产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以期实现量产,让它们不仅成为餐桌上的美食,而且适于增殖放流和规模化人工养殖。
“经过科研攻关,2014年我们成功繁育出海肠苗,目前人工育苗技术已经成功,为后续规模养殖打下了基础。”王力勇介绍,按照以往培育新品种的经验来看,苗种繁育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突破了苗种繁育环节,以后如何养殖、如何降低成本、如何防治病害等就简单多了。”
今年破题海肠推广技术
人工育苗技术成功,我市随即展开更深入试验:去年全市先后在莱山区四十里湾、开发区金沙滩等海域,累计增殖放流海肠苗种120万尾,以期扩大海肠种群,获取详细研究信息,为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今年,我们将破题海肠的推广技术。”王力勇介绍,海肠的推广难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养殖技术缺乏规程不成熟,限制因素太多,企业感兴趣不敢养。二是,海肠品种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性,适合品种的区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不能随便盲目选定。
按照计划,市水产研究所将于今年对海肠的养殖技术手段进行细化,进行各项对比试验,解决技术难点,达到规模化养殖的目的。“我们将采取自主研发与企业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供苗种与技术指导,共同进行海肠养殖生产技术研究,并通过采取工厂化、池塘、海区多种养殖方式,在各地设立海肠养殖试验点,养殖方式包括工厂化、池塘、海区三种模式。”王力勇说。
海肠的产业化路径,在国内外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王力勇直言要想实现目标还要各方配合进行多项试验,但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成功,增殖放流效果的显现,以及室内养殖试验的开展,可以说距产业化发展仅有“最后一公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便宜海肠将重回百姓餐桌,市民将有望吃上美味、新鲜、实惠的海肠。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