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长江刀鲚全人工养殖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得奖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创新亮点:潜心10多年研究攻克刀鲚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难关
市场成绩:推广养殖刀鱼面积3000余亩,新增利润7200万元,累计放流长江刀鲚苗种12万尾,带动经济效益10亿元
转化心得:企业是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重要一环,上海企业要加油动起来
“你还吃得起刀鱼吗?我已经很久没吃过了。”这是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根玉对记者说的一句话。长江刀鱼数量越来越少,近几年每年能捕捞上来的不过30吨-50吨,一条二两重的刀鱼能卖到一二千元,鲜美的刀鱼离百姓餐桌已越来越远。
经过十多年研究,张根玉课题组在国内首次实现长江刀鱼的全人工繁育和人工养育,这一课题被授予2015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不早“出手”刀鱼就没法人工养殖了
在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最近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野生动物调整方案公开征求意见稿中,长江刀鱼榜上有名,对张根玉团队来说,做这个项目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刀鱼摆上餐桌,而是让其免于灭绝。
长江刀鱼与长江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由于过度捕捞、水资源恶化和涉海工程建设等原因,长江刀鱼的年产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上千吨缩减到现在的30吨-50吨,刀鱼的价格也一路飙升。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根玉团队着手做长江刀鱼的人工养殖,他们在奉贤养殖基地垒起了水泥池塘,用来放买来的鱼苗。
刀鱼难养。张根玉告诉记者,我们很少能见到活的刀鱼,它一旦被抓住,就会四处乱窜直至气绝而亡,而刀鱼又是洄游鱼类,在海水中生长,淡水中产卵,想把一池鱼苗从一个池塘换到另一个池塘,必须拉网。
张根玉开始跟刀鱼玩“心理战”,拉网但不拉出水面,让刀鱼在这种近似“温水煮青蛙”的步骤中逐渐习惯被捕获的感觉。一开始摸不准刀鱼脾气时,网拉得太快或用力不对,都会使刀鱼集体死亡。
在“长江三鲜”中,长江鲥鱼到现在还不能人工养殖,究其原因,是现在已经很难捕获成熟的鲥鱼亲本。如果不是张根玉很早就开始为刀鱼育种,它的命运很可能和鲥鱼一样。
野味是无数次试验的“产物”
成功实现刀鱼人工繁殖后,张根玉团队开始着手人工养育。只有把刀鱼数量搞上去,才能让价钱降下来,嗅到市场信号,当时有许多科研院所都在加足马力研发。
养活刀鱼难,但想要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和野生刀鱼味道相差无几的刀鱼更难。张根玉知道,水质、水温和饲料是决定鱼类肉质的关键,但人类想模拟出大自然严丝合缝的生态系统,只能靠一次次试验。
比如第一个问题是,刀鱼吃什么?张根玉说,吃混合饲料长大的鱼都不好吃,鱼类必须吃到它们在野外生活一样的食物,肉质才紧致鲜美。和人类的宝宝一样,刀鱼每个成长阶段的食物都不同,仅刀鱼成长中期要吃的轮鱼,就有几十种之多。
从无数的排列组合中排摸了十余年后,张根玉终于拿出了刀鱼“食谱”——以单胞藻、轮鱼、水藻、虾苗为各阶段的主要饲料,具体到各种食材的品种、用量。
张根玉将他养殖的刀鱼给几位海边长大的“老饕”品尝,对方打出90分,如果是一般食客,几乎分不出人工和野味的差别。
科研人员帮企业“接棒”
当张根玉刀鱼人工养殖成功的消息传出后,企业纷至沓来,张根玉也倾囊相授,在光明企业推广养殖刀鱼3000余亩后,新增利润7200万元,累计放流12万尾刀鱼鱼苗,带动经济效益10亿元。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天价”刀鱼并没有让这些企业立刻赚得盆满钵满,究其原因:养育成本太高,产量还不尽如人意。
张根玉承认,为了保证肉质鲜美,他的刀鱼养育体系比较复杂,不利于产业化。即便这样,在十几家几乎同时得到他成果的企业中,有两三家比其他几家效益好很多。张根玉调查其中一家在外地的企业后发现,原来他们又设立了研发小组,为提高养育效率进行后续研发,在碰到问题后,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挺了过来。
张根玉觉得他与刀鱼的缘分还没结束,他新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刀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将刀鱼价格降到每公斤300元左右。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希望与一家不怕吃苦、潜心钻研的企业携手,共同钻研刀鱼养殖问题。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