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进入“立夏”和“小满”节气,气温逐渐上升,全国各地普遍进入水产养殖生产期,水产养殖动物发病情况总体随气温、水温的增高而增加。从近三年同期全国水产养殖病情监测数据和今年各地养殖动物发病情况看,5月份需关注以下疾病:
一、重点关注疾病
1.“鳃出血”病(病原是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危害异育银鲫,该病流行时间长,流行温度15℃~33℃,以20℃~28℃最为严重。4~10月份均有爆发,5~6月份进入发病高峰期。近几年在异育银鲫主养区江苏等地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在河北、天津、江西等也监测到该病发生,呈现出多地蔓延的趋势。江苏、河北、江西、安徽、湖北、浙江等鲫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其他地区需密切关注。
2.鮰类肠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斑点叉尾鮰,该病流行时间跨度大,流行水温为24℃~28℃,5~6月份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病原可侵染各生长阶段的斑点叉尾鮰,对鱼种的危害最大,临床症状以头盖穿孔或肠道败血为特征。该病曾于2015年4月下旬在我国湖北省养殖区发生,引起斑点叉尾鮰鱼种大量死亡。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鮰鱼主产区需重点防控,鲶鱼主养区也需关注。
3.白斑综合征:以往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2014~2015年有克氏原螯虾主产地发生了该疾病,感染宿主范围有扩大趋势。据相关省份监测,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的发病水温一般为20℃~28℃。各沿海省份对虾主养区及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等克氏原螯虾主养区需密切关注。
4.锦鲤疱疹病毒病:主要危害鲤鱼和锦鲤,发病水温为18℃~30℃,在23℃~28℃易发病,发病后死亡率较高。北京、河北、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四川等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5.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危害虹鳟,以早春和初夏多见,在水温为8℃~15℃时流行,3月龄内幼鱼较易发病并有大量死亡。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甘肃、青海等集中流水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6肝胰腺坏死症: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患病对虾临床症状为肝胰腺萎缩坏死、活动力减弱、对虾在池塘底部死亡,发病初期水面和池塘边观察不到病虾,故俗称“偷死病”。多由投苗密度过大、饲料投喂过量等引起。幼虾期发病较多,沿海对虾主养区需要重点防控。
二、其他关注疾病
1.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在水温高于20℃时流行,25℃~28℃为流行高峰。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地草鱼主养区需加强防控。
2.鲤春病毒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鱼、锦鲤、金鱼等,发病水温在8℃~20℃,尤其在15℃~17℃易发生。鲤鱼主养区需重点关注。
3.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鲫、鲤、鳊、鲂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流行范围较广,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各淡水鱼主养区需加强防控。
4.链球菌病:主要危害罗非鱼,发病水温为25℃~35℃,常发病于夏、秋两季,从2015年的监测情况看,发病时间较往年有提前。广东、海南等地罗非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5.小瓜虫病: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被其寄生,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各淡水鱼主养区均需加强防控。
6.指环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鳗等鱼类,尤以鱼种最易感染,多数种类的指环虫繁殖适宜水温为20℃~25℃。各淡水鱼主养区均需加强防控。
7.刺激隐核虫病:主要危害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鲹等,刺激隐核虫的最适发育水温21℃~25℃。福建、浙江等大黄鱼网箱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8.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可引起对虾慢性“矮小残缺综合征”,沿海对虾主养区需加强防控。
二、防控措施
1.做好水质调节和投喂管理。适时开启增氧机,及时加注新水,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抑制病原生物,保证水质“肥、活、嫩、爽”。投喂新鲜、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及时清理残饵。
2关注天气变化。各地要密切关注暴雨等突发性天气预报,及时加固养殖设施。暴雨期间,要谨防池塘、网箱等水体缺氧,关注养殖动物的应激性反应,增强鱼体免疫力。
3.规范用药。一旦发病,需要药物治疗时,要选用国标渔药,并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科学使用。
4.相关疾病防控方法请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网,简称鱼病网)查找。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疫情预报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