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每天都要到养殖区看看自己的“宝贝”
鱼儿被养在远离水源的工厂里,每天喝着循环处理过的海水,享受着空调,在恒温环境里“加速”生长。这是记者在厦门某生物科技企业看到的场景。
这一“工厂化”的养殖方式,便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水污染日趋严重、养殖空间和条件受到的制约,能够带来高产量和低风险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一吨水养出一百公斤鱼
从外观上来看,这家研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的生物科技企业与普通的工厂并无二致。现代化的工业厂房,明亮、整洁、规整。
在企业的两个养殖车间里,各自运行着一套多层立体循环水海参养殖系统,一套双层循环水鱼类养殖系统,每套系统占地约400平方米。
走入双层循环水鱼类养殖系统生间车间,只10米多高的车间被设计成两层,整齐地摆放着40个绿色的大鱼槽。
在鱼槽中,记者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龙胆石鱼静静在“窝”在一起。据企业负责人林永南介绍,2013年建厂以来,企业监测的数据显示,每个鱼槽大概有4吨多的水,最高峰的时候,可以养400多公斤鱼。这个数据,是市场上同类养殖设备的3倍左右,是传统鱼塘养殖的8-10倍。
如此高的密度,鱼儿如何适应?林永南告诉记者,整套循环水设备除了养鱼槽之外,还包括蛋白分离机、生物过滤桶组、紫外杀菌器,这些外部设备在水体循环的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养鱼的水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溶氧、PH值、温度、亚硝酸含量等,并借助养殖池里的探头确保水质适合鱼类生长。
与其他同类养殖技术略有差别的是,由企业德国技术总监华纳•高斯设计的这套循环水系统并不需要加设氧气包等加氧设施,水中溶氧几乎全部来自水流循环带入的空气中的氧气。
让林永南更为自豪的是,自家企业生产的这套设备真正达到节约资源的要求。
“循环水养殖有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就是日换水量要低于5%。”林永南指着工厂里运行的设备说,全厂设备的总用水量约为300多吨,但是工厂只需每天派出一辆储水车去直线距离3公里以外的海边拉回10吨左右的海水,就可以保证工厂养殖的用水需求。这样的试验同样意味着,这套系统即便是在内陆地区养殖海水品种,一样可以正常运转。
在人工成本上,两个养殖车间全年也只需4-6个养殖工人,除了日常的化验、喂食、设备检测,工人们其余时间都可以轻松上班。
目前,这一套循环水养殖设备已经有多家企业前来洽谈。林永南与高斯正在商谈如何根据客户的需用,提供设计方案。
为了保证循环水的水质,工作人员需要定时抽样检测水质。
工厂化养殖的鱼能吃吗?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这种新型的养殖技术,最被关切的问题恐怕非“安全”莫数。
当记者把食品安全问题抛出来的时候,林永南说,工厂里的水产品他已经吃了两三年,而且还推荐给家人吃、朋友吃。推荐的理由是:口感好,健康。而最根本原因是,他对自家产品的品质有100%的信心。
据林永南介绍,目前国内循环水养殖大多采用水泥池,而其企业全部采用玻璃纤维塑料水槽,养殖水槽为跑道式设计,进水囗一端较浅,出水口一端较深,形成一定的坡度,残饵和粪便就可随水流由高处往低处流,达到自我净化的目的。加上设计上严格把控水质和饲料,养殖出来的鱼肉并不会带有“土腥味”或者其他异味。
鱼肉口感好的另一层秘诀,还在于每天循环流动的水体,使鱼在养殖的过程中被动实现“水体按摩”,可对鱼儿的脂肪起到较好的控制与消减。
“工厂内养殖的水产品生长期比较短。”林永南说,鱼儿长得快,并不是因为加了激素,而是温度。他说,室里循环水好比大棚蔬菜养殖,控制好了温度便能控制生物的生长周期。
“厦门冬天的水温大概在15摄氏度左右,这时候鱼类一般是不进食、不生长的。像我们的石斑鱼循环水养殖车间常年保持28摄氏度的恒温,鱼儿每天进食都很正常,生长周期和传统的相比会缩短一半左右的时间。”这家企业的技术总监,来自德国的华纳•高斯补充道。
林永南热情地招呼朋友尝鲜自家养出来的龙胆石斑鱼
这位年纪已有50多岁的老人专注室内水循环养殖技术的研发领域已有20多年。他说,30年前欧洲因为粗放养殖泛滥,造成本国及邻国的江河、湖泊和沿海地区遭受污染。在他看来,发端于欧洲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一定是中国水产养殖的未来。
“目前,福建正在进行生态省建设,非常注重生态保护。厦门十年前就实行了禁养、退养,连江、罗源也面临着退养。如果这样现代化的养殖系统在福建乃至全国推广应用,渔业养殖户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健康、绿色的养殖。”林永南也向记者描摹起这一技术的未来前景。
但是林永南也坦承,较高的前期投入,仍成为这一技术普及的拦路虎。“工业化养殖需要建设厂房,需要购置先进的养殖设备,这些都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希望政府能下大力气进行精准扶持,让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实现升级换代。”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