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环境风险加剧,产业亦形成新型竞争格局,应当承认我国鲍鱼养殖产业与可持续性、负责任产业还有很大差距。本文深入分析了包括众小养殖户、大型养殖公司等鲍鱼产业参与者面临的产业困境,定位“众筹”与“差异化”,以期为我国鲍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随着杂交技术产业化应用及浅海养殖技术的发展,我国鲍鱼养殖产量逐年增加,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4年我国鲍鱼年养殖产量达11万吨,约占世界养殖产量的85%左右。然而近年来,随着养殖环境风险加剧,产业亦形成新型竞争格局,应当承认我国鲍鱼养殖产业与可持续性、负责任产业还有很大差距。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本文深入分析包括众小养殖户、大型养殖公司等鲍鱼产业参与者面临的产业困境,定位“众筹”与“差异化”,以期为我国鲍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一、我国鲍产业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鲍鱼全产业链主要包括种质种苗、养殖、初级鲜活产品、流通以及加工及再流通等环节,本文所提及的“鲍鱼养殖”笼统的讲包括产业链中的种质种苗、养殖至鲜活产品阶段。针对鲍鱼产业中不同参与者,理清各方在产业中的定位及优劣势,是研讨针对鲍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及运营思路的前提条件之一。
1、鲍鱼产业重心南移,福建已取代辽鲁成主养区
自2006年以来,福建等南方海区由于鲍鱼制种成本低、养殖海区环境条件优越已经逐渐替代大连、山东成为鲍鱼养殖产业重心。福建省鲍鱼养殖量已占我国鲍鱼产量的75%以上。福建鲍鱼产业的发展带动,使我国近10年来鲍鱼养殖产量增长了10倍,对于海区渔业发展、渔民致富功不可没。因此,鲍鱼养殖发展战略需着重考量南方海区养殖产业及市场状况。
对于苗种产业,育苗场主要集中于闽南、粤东等沿海,总体而言,南方海区育苗仍会长期主导鲍鱼苗种以至成品养殖产业发展。在成品养殖方面,南方鲍鱼养殖重点集中于闽中包括罗源、连江、平潭、秀屿;闽东包括霞浦、蕉城;闽南包括泉港、漳浦、东山等沿海县区。从产量上看,南方海区鲍养成产量受苗种供给、各年份水温等环境条件以及极端性气候事件等影响而异,年产量在7万-9万吨左右。从养殖规模及方式上看,南方海区以浅海、港湾筏式养殖为主,以个体私营、小型公司主导的叠层笼养殖方式为主,近年来也发展以立架开放式-网箱养殖的新模式在福建等海区得以推广,叠层注塑笼和网箱养殖方可作为适宜不同规格苗种的养殖方式相互配合,已逐渐成为产业主导。
北方海区养殖除南北对调养殖模式外,其自身的周年养殖中,养殖周期长,劳动力成本高,冬季寒潮造成的大规模死亡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不仅如此,北方海区虽然拥有比南方海区优质的水质标准条件及更加合理养殖规模,但鲍的底播增养殖中,播种后死亡率高、越冬存活率低、敌害预防困难等问题难以突破,虽然因其产品野生特性形成差异化产品、潜力无限,但发展缓慢。
2、鲍鱼养殖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管理水平落后
目前主养鲍种皱纹盘鲍的摄食方式为觅食性的舔式方式,不同于扇贝、牡蛎等其他养殖贝类,在其人工养殖过程中需要不间断的进行人工饲喂,目前饵料来源一般为大型海藻如海带、江蓠菜等。由于福建等浅海养殖普遍采用叠层笼养殖方式,在日常投喂中需将叠层笼提到水面上进行投喂,费时费力,尽管在贝类产技术体系重点推广的立架开放式-网箱养殖新模式,投喂强度有所减轻,但其仍在小规格苗种养殖效果上不甚理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缓及人口红利的日趋结束,鲍鱼养殖10年间劳动力价格增加3-7倍,一线劳动力严重短缺,这一现状将长期困扰鲍等贝类养殖产业发展。不仅如此,由于鲍的浅海养殖一般在鱼排场所进行,枯燥乏味生活难以吸引年轻人参与,据现场调查表明,近年来年轻人在鲍鱼养殖产业中的兴趣及参与度持续降低。
大型公司面临个体养殖业者、小型公司等强有力冲击,而小型业者在话语权等方面处弱势。福建等南方海区鲍鱼育苗、养成等产业链条从业者绝大多数为个体家庭式、小型公司等,从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使用效率、饲料成本等来讲均比规模化大公司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在同等产品品质、同等市场价格水平下具有显著优势;然而个体家庭式、小型公司等从业方式也存在显著缺陷,如对缺乏对优质苗种的认知、在销售终端方面缺乏话语权等。目前鲍鱼养殖格局下,“公司”与“农户”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如何调动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取长补短已成为产业发展道路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现阶段我国鲍鱼养殖产业仍定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管理水平之重要性尤为突出,在管理水平不到位情况下,大型公司化运营往往陷入规模越大亏损越大的产业局面。无论苗种产业还是养成产业来说,无论北方海区还是南方海区,鲍鱼养殖劳动力投入及管理风险尤为突出,并将会长期存在。
3、受极端性气候事件影响大,鲍鱼养殖风险在加剧
长期以来,虽然南方海区鲍鱼养殖鱼排布局于港湾内,但台风、赤潮仍严重威胁产业发展。随着养成鲍鱼产业投入的增大,任何一次极端性气候时间的影响均会造成毁灭性后果,比如2015年宁德东冲鲍鱼养殖海区“冲淡水事件”造成该区鲍鱼养殖损失惨重。北方海区随着环流带来水温的剧烈波动,以及疱疹病毒、抑食金球藻藻潮、浒苔绿藻潮等的时常暴发,亦严重影响苗种及养成产业发展。尽管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已部署包括鲍等贝类主养海区的环境预警预报,特别是开展了基于物联网水平的环境因子实时监控及传输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海区水体环境的复杂性,该项工作在数据稳定性、设施设备定期维护方面仍任重道远。
4、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产能过剩
我国鲍鱼产能过剩、产业被盗是近年来鲍鱼产业遇到的最大瓶颈。“何谓产业被盗?就像淘宝上的营销,有一个好的产品出来了,很多商家争相模仿,最终出现严重的产品同质化情况。”不仅如此,北方海区虽然拥有比南方海区优质的水质标准条件,但大体上养殖产品几乎与南方海区产品无显著差异化,甚至如2015年秋季山东荣成产品价格出现倒挂现象。部分产品虽然能做到差异化,如青岛围堰养殖鲍鱼,其销售价格虽高于南方市场,但仍受南方市场影响。从国际市场看,中国鲍鱼产量虽然占据全球鲍鱼产量的85%左右,但是中国鲍鱼自产自销,基本上对国际市场价格没有影响。不仅如此,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鲍鱼养殖产品受季节性抛货影响,与成熟市场相比,年际价格变化与季节间价格变化较大。
二、鲍鱼养殖产业破局应定位“众筹”与“差异化”
1、众筹下重提“公司+农户”模式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一般是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一般而言是透过网络上的平台连结起赞助者与提案者。群众募资被用来支持各种活动,包含灾害重建、民间集资、竞选活动、创业募资、艺术创作、自由软件、设计发明、科学研究以及公共专案等。近年来众筹已迅速成为农户联合、合作的方式,在鲍鱼产业中也得到应用。
此有一青岛、莆田近百户的“众筹”撬动大鲍鱼市场的案例值得一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缓,每斤10头鲜活小规格鲍鱼成为市场“宠儿”,在做宴会消费时,每桌10头小规格鲍鱼的价格为50-60元/斤左右,而传统的2两左右规格的鲍鱼,单价达80-100元/斤左右,每桌鲍鱼价格将达160-200元,其比小规格鲍鱼成本增加2倍以上。鲍鱼市场需求决定了养殖规格产出也逐渐以1两左右规格养成。因此传统的三头鲍(每只3两3以上)在2015年下半年已难觅踪影。而青岛围堰鲍鱼出成规格为每斤5-7头,自11月份起青岛、莆田两地近百户发起众筹将青岛围堰鲍成品运至福建莆田越冬培育,计划在最短时间内养殖出三头鲍,以撬动大鲍鱼市场。
“公司+农户”模式曾在奶牛产业等畜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新的“众筹”模式下,农户的话语权得以增强,但目前来讲由于农户的局限性,在鲍鱼产业整体科技水平提升方面仍然需要公司作为主体进行推动,这也符合现阶段我国国家农业政策,即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众筹”模式下,鲍鱼产业各方参与者何去何从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深入合作。对于大型公司化运营,由于其在商品鲍鱼海区养殖方面劳动力成本及劳动力使用效率方面的弱势,可将养成链条交于农户,而在整体产能过剩的格局下,大公司也会存在无法完成农户产品的收购,在这方面可借鉴海藻、对虾等产业模式,即公司与农户共同出资开展养殖生产及共同销售,但公司需承担更多比例的成本投入以换取销售时机的话语权,这在紫菜等产业中证明为可行之道。此外,公司可在核心技术包括遗传选育、饵料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发及示范推广(参照图:1996年USDA发布动物生产各科技因素贡献率统计),尤其是可通过在种质、种苗优势方面通过种业平台整合鲍鱼养殖产业,进而推动鲍鱼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
1996年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动物生产各科技因素贡献率统计
2、“互联网+”思维下用全局性视角看待鲍鱼产业
2015年鲍鱼产业发展研讨会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的鲍鱼产业”,由于鲍鱼养殖已经成为覆盖辽、鲁、闽、粤的全局性产业,进入“互联网+”时代下,应采用全局性视角看待鲍鱼产业。如福建等南方海区鲍鱼养殖成功主要取决于第二个夏季度养殖效果,在产业布局上应加大对半成品鲍鱼第二个夏季养成效果的保障,而福建夏季时往往受到台风、赤潮等灾害影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应着重针对第二个夏季度的培育技术及养殖模式来调整与优化。
万年近年来,利用山东荣成等海区进行南北对调养殖模式,有效规避了南方海区度夏极端性气候事件的影响;每年5月份将半成品鲍鱼运至山东荣成等海区,采用小型立架开放式-网箱养殖,直至销售完毕。作为产业自发行为,南北跨区养殖模式的兴起,不仅可有效规避养殖风险,还可规避价格风险。然而该养殖模式监管难度大,面临生态、保护遗传风险以及病害传播风险,已出现局部暴发死亡,需要加强产业引导。
另外,应充分发挥育苗基地作为度夏培育基地功能,兼顾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发展。目前在福建等南方度夏期间,往往有大量鲍鱼育苗场闲置,而山东青岛、蓬莱等海区也因水产苗种产业的不景气而闲置大量育苗车间,因此发展鲍鱼海陆接力养殖正当时。海陆接力养殖有以下优势:(1)可有效规避极端性气候事件影响;(2)通过水质处理可有效控制病原发生;(3)通过人工控制可有效控制性腺排放后引起的暴发性死亡;(4)从南方海区向北方陆基转移可有效调控销售周期,达到差异化。
3、鲍鱼养殖产业差异化经营之路
鲍鱼产业中的“产业被盗”与产品同质化困局其本质是核心技术缺乏。从国际市场看,目前在市场终端方面,大规格干品鲍鱼长期被日本等国家把控,我国在鲍鱼深加工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缺失;而大规格鲜活鲍鱼也因国内产品缺乏标准化认证及市场偏向小规格鲍鱼而无立足之地,我国鲍鱼养殖产量虽然占全世界产量85%左右,但对国际市场价格几无影响。从国内看,自2004年随着皱纹盘鲍“大连1号”杂交鲍的产业化应用与推广,尤其是在福建等海区的养殖推广,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造成了养殖苗种及养殖成品的严重同质化,虽然近年来种间杂交技术如西盘鲍、绿杂鲍得到了产业初步认可,但仍需加强品种稳定性。
正如第四届全国鲍鱼产业研讨会上Peter Cook教授所讲,差异化将是解决“产业被盗”、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对于北方海区鲍鱼养殖来讲,由于其苗种价格、养殖成本相比较南方海区处于劣势,因此针对北方海区我们在国家贝类产业体系支持下,自2010年开始联合獐子岛综合试验站等单位在北黄海开展了鲍鱼底播等海洋牧场建设,初步表明北黄海鲍鱼底播养殖主要问题是底播初期死亡率高、越冬死亡以及敌害严重;早期底播苗种已进入渔获;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底播苗种来源,底播站位类型、敌害和竞争者的密度可能是影响皱纹盘鲍底播成功的关键因子;今后北黄海鲍鱼底播及海洋牧场建设应适度规模,宜采用选择核心区开展。对于北方鲍鱼产业,基于野生鲍鱼的市场欢迎度及与浅海浮筏养殖产品的差异化,底播鲍鱼海洋牧场及资源恢复工作需坚持下去,加强对高抗逆性、抗低温品系的选育工作,加强对底播环境条件认知,通过构建基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生态模型,对未来种群恢复水平进行生态建模及计算机模拟预测。这可能是北方海区未来发展能与南方养殖产品竞争的唯一出路。
对于福建等南方海区以农户为主要产业参与者的特点,专业化分工发展是提高产业生产效率与技术水平的必然趋势。南方鲍鱼产业的发展应引导产业灵活的特点,加强专业化分工发展,第三届全国鲍鱼产业发展研讨会,柯才焕教授曾提到鲍鱼产业从传统的“种苗-养殖-活鲜”,发展到“亲鲍-幼体-薄膜苗-转下苗-半成品-成品-加工品”,未来的发展将会使分工更加细化,这在近年来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体现,如越来越多的专业厂家专门化从事薄膜苗以及半成品鲍鱼的养殖与销售,无论是薄膜苗、转下苗还是半成品,产业上越来越精确的规格需求将会进一步推动产业化精细分工,“谁能够把某一产业链条做到极致,谁就找到了产业问题的答案!”
近年来,良种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家贝类产业体系中得到支持,如我国第一个贝类养殖新品种“大连1号”杂交鲍及其选育品系在我国鲍产业的覆盖度进一步扩大,已成为我国鲍产业的主养良种,显著提高了产业的良种化水平。我们也正在以“大连1号”选育系为核心群体,通过构建鲍种质库、皱纹盘鲍表型组及其遗传评估,基于后裔评定的优良公种鲍选育及精子冷冻应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应当承认,相对于鲍鱼产业的快速发展,遗传育种工作还应提高发展速度,育种工作任重道远,需持之以恒。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