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后,水产人是两年好日子,两年混日子,两年苦日子。
为什么这么说?
2010年至12年前后,多宝鱼还是四十多一斤,石斑鱼还是青斑为主,其他斑鱼价格高企,养出来就赚钱,养一半就保本。最赚钱的还属于做卵和做苗的,基本提前半年都被订购了。那时候天还很蓝,水还很清,吃个饭也不用东躲西藏。
2012年至14年,八项规定出台(这是好事!),三公消费急跌,高端品种瞬间被打击。舌鳎、海参、鲍鱼就像坠落凡间的天使,价格已经到了老板姓都能消费得起的地步了。多宝鱼就在二十五块上下转悠,赚多赚少全凭技术,但已不是随便都能赚钱了。青斑已经做烂了,龙胆、红斑育苗相继突破,养殖量大增,价格腰斩。南美白对虾出现了无解的EMS病,全球养虾专家一起吵吵也没吵吵出个公论来。一时间养什么成了大家头疼不已的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知道卖不卖的出去,浑浑噩噩过日子。
到了2015年,反腐形式持续高压,食品安全问题又发,进口走私水产品搅局,地下水源短缺,自然水质恶化,鱼病虾病更甚,再加上极端天气添乱。简直是水产界的大劫之年。谨慎的老板减产观望,执着的老板赔个底掉,桑心的老板甚至卖掉心爱的渔场另谋出路。
但所谓否极泰来!到了2016年,我相信已经到了破局之年。原因有三:
第一,产业层面。所谓不破不立,没有彻底的毁灭就难有彻底的重生。这话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道理颠扑不破。二战中德国的大中型城市被炸的连渣都不剩,战后花了十年就恢复了元气,并一路发展至今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顶尖级国家。
国内的水产养殖一向是什么好养大家都一窝蜂的养什么,什么价格高就扎堆的搞什么,等到量上去了,价格自然就跌下来,然后大家一起再去祸害下一条鱼,结局就是养什么都不赚钱,谁都赚不到钱。
更可气的是,养殖量上去了,利润下来了,鱼还更容易得病,得了病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死,死多了还是赔,怎么办?加药吧,一般药见效慢,就偷加违禁药,日子久了露出马脚,损害的是整个产业。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谁都能体会的到吧?
第二,政策层面。在当下做事情必须研究政策。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习大大执政的第四个年头。前三个年头习大大也要熟悉熟悉国情,梳理梳理形势。
那从第四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已经给出了答案,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质量换数量,提效率降污染。这就意味着哪里质次量高,哪里污染重效率低,就是最大的脓包,就是最烂的残肢,就要刺破它,砍掉它。所有生产性企业均不除外。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鼓励产业创新。就是说以前你卖卵的卖卵的,卖鱼的卖鱼,卖饲料的卖饲料,搞技术的只搞技术,再也行不通了。现在的要求是不会做饭的裁缝不是好司机!要求你整合产业链,创新产品形式,比如说做水产我不光卖卵卖苗给你,我还教你怎样养,我出人出技术出设备,比如怎么用循环水养鱼养虾,完了你达标的成品鱼我还负责回购,贴上我的品牌标签,我负责出售。所有一整套方案打包出来以后,普通养殖户一定喜欢,大家就有底气去做。这才是大农业的思路,才是真正的工业化养殖的思路。其实温氏集团已经用这种思路做畜禽做了很多年了,通威集团也已经在尝试。
这种模式下唯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养殖过程,因此决不能再沿用以前靠天吃饭的传统方式,而是必须走工厂化养殖、设施化养殖的可控路线。
那怎样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早一点布局,是每一个水产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消费习惯的改变。任何产品都不能离开市场只做空谈。中国人对水产品的消费习惯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国人爱吃活鱼的习惯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丰富且悠久的烹饪习惯,清蒸活鱼、糖醋活鱼等等,非活鱼不能出彩;二是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死的东西买回来总感觉不安全,死无对证嘛!活的起码还喘气,心理上好受一些对吧?
随着年轻的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体,首先是烹饪习惯上倾向于简单方便的,最好买回来不用收拾直接下锅或者进微波炉简单烹饪就可以吃。如果真馋活鱼了,随时可以下馆子。
其次,对于食物保藏和营养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真空包装的印有品牌的成品或半成品更受青睐,买回来随时可以吃,吃不掉还可以扔进冰箱里存着。消费习惯在慢慢的向西方靠拢。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健身,低脂高蛋白的食物更受欢迎,鱼肉则是不二之选。
还有一个趋势也不得不提,二胎的全面放开使自今年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准妈妈,这些女人们的胃口可是很刁的哦,他们的老公可是很舍得花钱的哦!什么乌鸡、老母鸡早都过时了,海参、大虾、三文鱼什么的对他们来说都是必须整上的。对他们来说,一切为了孩子!
因此我认为,水产消费品在产品创新上、营销宣传上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机会往往就在大家都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产生的,谁下手早,谁先做尝试,谁就会更接近成功。
在经历了2015的跌宕起伏之后,2016年必将迎来新的突破、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