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中心区域中山、珠海、江门三市一直是南美白对虾的核心养殖区,近两年却出现了一些转变,养殖户纷纷开始转养台湾泥鳅,特别是今年的冬棚虾养殖,原本是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池塘,放养的却是台湾泥鳅。
台湾泥鳅养殖已成避风港
“可以说是一片惨淡,该死的都死完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存塘虾了,第一造冬棚虾排塘的养殖户多数选择转养泥鳅”,养殖户告诉笔者,今年珠三角的冬棚虾养殖成功率非常低,前期发病率达到了7成。“我没有清塘,用漂白粉消毒后就直接投泥鳅苗了,我周围的养殖户起码有7成都转养了泥鳅。”
江门现在已经成为珠三角最大的台湾泥鳅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睦洲镇、大鳌镇和三江镇,中山和珠海也有部分养殖的,总面积大概在2万亩左右。就连往年养殖对虾比较成功的大鳌镇,今年也有不少人开始转养台湾泥鳅。
“在睦洲,台湾泥鳅养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了,养殖规模还在扩张”,某药店的技术员告诉笔者,现在的渔药店还专门编写了泥鳅养殖的小手册,也开始推广针对泥鳅的药物,特别是杀虫剂和消毒药开始走俏,“我们以前一直都是抓南美白对虾的市场,但是这两年很多养殖户都转养泥鳅了,我们不得不重新学习泥鳅的养殖技术,与时俱进嘛。”
养泥鳅已然成为养殖户规避风险的无奈之举,珠三角的养殖户多是家庭小户为主,资金不比大养殖场,转养加州鲈、生鱼、桂花鱼等高价值鱼类需要很大成本,高塘租下养殖草鱼、鲫鱼等常规品种又不划算,而养殖泥鳅和对虾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短、平、快,走到这一步也是无奈的选择。
屋漏偏逢连夜雨,台湾泥鳅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
“去年的台湾泥鳅的冬棚就很好养,很多人都赚钱了,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很多养殖户的池塘都有发病的,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的原因”,一位养殖户说。
随着台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比如夏天的烂身,苗种退化,规格参差不齐,今年的冬棚也出现了一些怪病,用药的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台湾泥鳅对氨氮、亚硝酸盐具有很高的耐受性,但是换水仍然是泥鳅养殖中最重要的事情,有条件的最好是能经常换水。珠三角的养殖区由于污染严重,普遍没有这样的换水条件,往往换水后就是发病,“前两天刚换了水,泥鳅就有虫了,肯定是水源带进来的,要么就是把塘底冲起来了。”
“泥鳅虽然好,但它又不是铁打的,这样追求高密度养殖肯定会出事的”。一位养殖户说,台湾泥鳅的利润非常微薄,只能靠产量支撑,“现在泥鳅的成本大概是7-7.5元/斤左右,饲料系数1.2-1.4,如料比控制得好,行情好一点,还有点钱赚”。台湾泥鳅一般在40头左右的价钱是最高的,因此养殖户只能增加投苗量才能保证产量,追求大规格反而会适得其反。
台湾泥鳅养殖“危机”重重
上面已经提到了,台湾泥鳅养殖在珠三角已初具规模,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多,同样出现了其它老养殖品种的各种诟病,如怪病频发,顽疾不治等,这是其一。
其二,泥鳅的消费市场过窄。泥鳅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很容易造成集中上市冲击市场。而南美白对虾与泥鳅相比,有着更为广泛的内销市场,利润空间也比泥鳅要高,在目前而言仍然是比较稳定的盈利品种。即使产量低一点仍可以保本。在微利的行情下,泥鳅是靠高产量支撑的产业,一但出现发病大量死亡,则意味着亏损,而且养得越大越不值钱,这点和南美白对虾是截然相反的。
尽管在韩国、日本和东南亚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以最喜欢吃泥鳅的韩国为例,总人口也不过5000万,单靠外需市场,远水救不了近火,罗非鱼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而我们一个四川省就有8140.2万人,能有一半人吃泥鳅,这个市场就容量就非常大了。目前,泥鳅在川、渝、鲁、湘等省份具备较大的消费能力,其它省份还是以当地消耗为主。现在,做水产流通的公司也在积极拓展泥鳅的消费市场,比如在江苏,泥鳅已经成为宴席上的常客。因此,如何做好宣传、开拓国内消费市场是泥鳅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独家报道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