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窗外风萧兮,寒意袭人。就在这个黑色的夜晚,上天帯走了我们敬爱的雷院士。国家失去了一位海洋科技的引路人,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
失亲之痛,难于言表。现拙书祭文,以寄托哀思。
这二年,因参与了海洋产业开发的工作,多次前往青岛拜访雷院士。这位德高望重的资深院士,对我们的每次登门都热情接待,甚至还陪同考察,令我们非常感动!这一些的接触机会,让我多次聆听了老先生的教导。老先生满腹经纶,古往今来,出口锦绣,令人折服!尤其是对海洋发展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更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老先生倾其毕生专注于海洋,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多宝“。
今年4月,就是在他青岛的家里,老先生给我们看了一幅上世纪50年代由他亲手绘制的工业化养殖设计图。在当时海水养殖还处于原始状态的时候,老先生就大胆提出“海水养殖要走工厂化养殖道路”的科学观,并在山东日照市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了一座大型的梭鱼潮汐环流产卵池和一座玻璃温室,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车间雏形。后来经过逐年的改进和提高,如采用沉淀、过滤、紫外线消毒等措施净化水质,开发深井海水推广开放式流水工厂化养殖,建立起从亲鱼培育到人工授精、孵化、鱼苗培育等系列生产工艺,达到稳定的工厂化苗种生产技术建立。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我国绝大多数养殖业尚处于传统模式之时,老先生就开始了多种优质鱼类(主要是肉食性鱼类)的室内工厂化育苗与养殖探索。进入90年代,开辟了针对鲆鲽类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初级工厂化养殖模式,赢得了我国发展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先机。
针对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各个产区的养殖面积无序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恶化,使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的问题,老先生牵头举办了中国工程院高端科技论坛——中国高端养鱼模式构建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一共举办了六场。
而这六场会议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主题贯穿其中——从本质上讲,老先生把自身对于“现代渔业”的理解,彻底贯穿到整个鲆鲽产业技术体系,将其打造成为一个成功的样板,然后通过研讨会或论坛的形式再把成果和理念展示给产学研同仁。如此,便不难理解老先生为何频频办会的缘由。
2010年9月2日举行的“首届全国鲆鲽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青岛),相当于老先生对鲆鲽产业技术体系前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随后2011年9月18日,老先生通过“鱼类工业化养殖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北京),将鲆鲽工业化养殖的研究思路和经验推向海、淡水鱼类养殖界。
在2012年年初中央下达了“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的一号文之后,老先生于9月27日筹办了“鱼类种子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青岛)。此次论坛,恰逢大菱鲆引种20周年,给业界的启示是:大菱鲆的引进,时间虽短,但建树了一个工业化雏形的,稳速、提质、增效的新兴养殖产业,成为海水良种引进的典范、新产业开发的样板。以充分可信的实例说明,海水养殖抓住了良种牛耳,推动良种养殖大有可为。
2013年10月17日,由林浩然院士、雷霁霖院士等发起的“全国石斑鱼类繁育与养殖产业化论坛”,其第四届论坛第一次移师北方的青岛举行,并由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之一的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参与承办。以莱州明波这个工业化养殖的成功样板,实例说明了企业参与现代渔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诠释了工业化养殖模式与“南北接力”、“南北兼容”的密切关系。同年10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海水养殖鱼类病原与病害控制工程论坛”,老先生认为这是探讨以免疫方法防控病害、提升工业化养鱼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团队研制的鲆鲽类系列疫苗产品,极可能成为国内首批商品化海洋鱼类免疫产品。
“现代渔业”在老先生的心目中,其核心内涵,基本可以解读为工业化养殖。工业化养殖以品种为单元,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也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经济的大政方针和产业发展目标,这就是现代渔业的实际内涵。
“工业化养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的执着追求,携手共克难关,优化每一道生产环节,集成多元高端技术,同时还必须要有国家层面的鼎力支持和政策推动,才能创造出国产化的工业化养殖新模式。”
可以说,老先生虽然走了,却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多宝”。
让我们沿着老先生所指引的道路继续努力前进吧!我想,这可能是对老先生最好的告慰!
安息吧,老先生!
2015.12.17康乐园
文/中山大学黎祖福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