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雷霁霖(1935.5.24-2015.12.16),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出生于福建宁化县,畲族。1954-1958年就读于山东大学(时在青岛,为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生物系动物专业,向童第周等著名生物学家学习胚胎学。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学士学位。以后一直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水鱼类养殖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4年,雷霁霖———这个出生于福建宁化县的畲族少年开始了自己的追梦旅程。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经历四年的艰苦奋斗,学习生物系动物专业,后又一直投身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从事鱼类养殖研究,这一干就是56年。5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系统地研究了22种海水鱼类的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他以亲身实践丰富了鱼类养殖学理论,引导了海水鱼类养殖向工业化方向发展,是我国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科带头人、工厂化育苗和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子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入学之初,雷霁霖便踌躇满志,决心倾注全部的精力,学好专业课程,以备将来报效国家,成就一项事业。在海大的求学生活中,不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雷霁霖每天都过着教室———图书馆———宿舍 “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这种单调的校园生活看似很寂寞,雷霁霖却觉得很充实、很满足。井然有序的生活,朝气蓬勃的同学,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他。大学期间,教室和图书馆是雷霁霖最爱去的地方,“宿舍不得不去,那是休息的地方,但图书馆是我们自习的地方,尤其是冬天,既暖和光线也好,当时每一个同学形成自己的习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彼此见了面点点头微笑一下”。
从温暖的南方来到冬有严寒的北国上学,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对雷霁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在入学第一年,由于父母无力支付学费,雷霁霖面临辍学的境地。幸而当时的系党总支书记及时了解到雷霁霖的实际困难,为雷霁霖送去了崭新的过冬衣被,还每月全额补助了伙食金和生活补贴费。此后三年,雷霁霖都享受到甲等助学金的资助,缓解了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此外,老师和同学也十分照顾雷霁霖,节假日常常邀请他去逛公园或看电影,提到王秋波、张星桥等同学送给他的夏天换季的衣裤和学习用品,雷霁霖仿佛又回到了其乐融融的大学生活。
在学校的四年中,雷霁霖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想念故乡。由于家庭贫困,再加上所有念头都放在学习上,大学四年中他只在毕业之际才回过一次老家,平时只能每月给家里写一封信。尽管如此,雷霁霖的大学生活依然是幸福的:授课老师都是知名教授,如胚胎学专门化(专门化,即现在大学的专业)的童第周、方宗熙,还有教了他四年无脊椎胚胎学的李嘉泳教授,这些名家面对面地给同学们上课。海大过硬的教学质量和浓厚的学习氛围给雷霁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当时在海大任教,主要从事鱼类细胞核移植和转基因研究。雷霁霖选择动物胚胎学专业很大一个原因便是仰慕童第周教授。虽然不久之后,童第周离开海大去了北京,但他对雷霁霖依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雷霁霖亲切地称童第周为童老,在雷霁霖眼中,童老是一位非常朴实的老师,他为人师表,待人谦和,通过图文并举、时空联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启发式教学,给同学们讲解胚胎发育学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雷霁霖说,童老讲课时带着很重的宁波口音,采访期间,雷霁霖回忆起当时上课的情景,还颇有兴致地模仿起童第周讲话的宁波腔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坚持不懈、亲自动手”,童第周不仅教会了雷霁霖要实事求是、认真实验、细心观察、一丝不苟地工作,更教会了他要热爱生物这个专业。当时,学习胚胎学的实验器材主要是显微镜,雷霁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平时肉眼看不到的生命现象,尤其喜欢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的发育过程。这种与时空同步瞬息万变的镜下图像,对他而言充满了无穷的魅力。由于没有相机,需要通过手绘图来记录所看到的图像,这个实验习惯雷霁霖一直坚持至今,在研究鱼类胚胎学时,他依然常常使用手绘图的记录方法。除此之外,利用橡皮泥捏制生物的器官模型也是他在学校实验课上学习到的实验内容。五十年前在实验课上制作的鱼类胚胎发育的橡皮泥模型,雷霁霖珍藏至今。
1992年,我国引进欧洲开发成功的冷水性良种多宝鱼,将其培育成为我国北方工厂化的主要养殖对象。然而,多宝鱼产卵非常困难,即使在当时生产技术最高的欧洲,也被认为是一个世界难题。而在欧洲,多宝鱼生产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专利,购买这个专利的价格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于是,雷霁霖毅然决定依靠自身实力,自主研发,攻克难关。
然而,研究过程却没有想象中顺利,雷霁霖查遍了当时所有有关多宝鱼的文章,想从中找到一点攻克多宝鱼产卵难题的蛛丝马迹,却始终一无所获,这更让他意识到在科研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第一次培养多宝鱼时,开始几天鱼苗生长很顺利,可到了第三四天,几乎所有的鱼都下沉死了。雷霁霖心急如焚,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想从中找出鱼苗死亡的各种可能性。第二年,雷霁霖将所有的可能性都排除后,却依然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他每天寝食难安,常常在显微镜前一呆就是一整天,不停地观察死鱼和活鱼的差别。经过长时间细致的观察,功夫不负有心人,雷霁霖终于找到了鱼苗下沉死亡的真正原因—鱼的鳔器官中,从第二天开始有一团细胞加厚,第三天继续加厚,后来变成一个实心的囊,之后囊开腔,到第四天开腔闭合。看到这些变化,雷霁霖恍然大悟:因为鱼鳔开口充气过少或过多,才导致鱼苗集中死亡!
多宝鱼养殖技术被雷霁霖突破了,这正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真谛所在。然而,在雷霁霖看来,养活多宝鱼并不算成果,第一目标应该是把它变成产业。经过七年的技术攻关,雷霁霖相继取得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产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育苗平均成活率为17%,达到了年出苗量超过百万尾的国际先进水平。
在多宝鱼突破鉴定会上,相关部门都劝雷霁霖赶紧去申请专利,没有专利的保护,成果很快会被别人窃取。面对别人的劝告,雷霁霖却自愿放弃了申请专利,“考虑到北方鱼类养殖较其他养殖产业发展已经落后多年,当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最主要的。”于是,雷霁霖不但没有急于去申报专利,反而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且帮助企业扩大生产。
雷霁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倡导工业化养鱼上。他先后多次在国内相关会议上明确提出:走工业化养鱼之路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是水产养殖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雷霁霖说道,“当时我这一池子鱼苗就等于一辆奔驰,这几十个池子所创造的财富都不是我的,而是企业的。”当时有不少人问雷霁霖:“你这不是傻吗?人家一年赚一两个亿,你却拱手把技术让出来,什么回报都不要。”而在雷霁霖看来,只要突破这项技术,便是胜利。“能使我聊以自慰的,不是我获得多少奖励或者是我获得多少的金钱,而是把多宝鱼变成产业。我只是一门心思想把它变成产业。”雷霁霖语重心长地说。
雷霁霖的故事到这里远远没有讲完。在他心中,有一条爱的河流将继续向前流淌,那里有讲不完的鱼类故事、做不完的鱼类事业和写不完的鱼类文章……他的生命轨迹,已然与大海和鱼类交融在一起。从高山走向大海,冥冥之中指引着雷霁霖的,是他和鱼之间割舍不断的情分,这样一位“鱼痴”院士,令人钦佩,令人敬仰。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