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青岛的宴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无鱼不成席,无参不成宴,这个参就是指海参。冬天本是海参休眠的时期,不过近些年,到了这个时候,青岛70%的海参、大约120万斤都要收获起来,然后进行一场千里迢迢的迁徙,它们究竟要去哪里呢?
由于海参怕光,所以保苗大棚里的灯光都特别昏暗。当工人把养殖池里的水逐渐放掉之后,终于水落“参”出了,只见池底和池壁上密密麻麻的全是海参。
即墨田横是青岛最大的海参养殖和育苗基地,而陈成英提到的霞浦县,位于福建省北部沿海,目前已经发展成了南方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每年一进入十一月份,一辆辆福建牌照的大型厢式货车都会驶入田横这个安静的小镇,前来收购海参。
钟林强说,春夏秋三季,霞浦沿海水温较高,海参苗无法生长,到了冬天水温降到十八九度的时候,那里就成了海参生长的黄金水域,其他季节养鱼虾的笼箱,稍微改造一下,就能变成海参的“家园”。
从青岛田横到福建霞浦,全程有1500公里,长途迁徙的过程中,海参价格昂贵、性格娇贵,时间就成了保证成活率的关键因素。钟林强和另一位司机交替开车,20个小时的车程必须争分夺秒,丝毫不敢马虎。
海参的寿命大都在七八年左右,田横出售的这些约一岁半,相当于少年时期,在福建温暖的海水里,它们迅速成熟、收获。近些年,北方海参基本都采取了“北参南养”的模式,缩短了海参的生长周期,也改变了市场格局,在这种养殖模式下,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刘盛阳是田横海参养殖行业的老前辈了,2000年起,他就圈起礁石养起了海参。最初,水面养殖面积有100多亩,4年后他又建设了一个300多米长的大棚,开始培育海参苗,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家级刺参原种场。
在那四年的时间里,海参的保健价值逐步被市场认可,国内沿海各地开始大规模地引进海参苗养殖,这些海参宝宝也成了刘盛阳的摇钱树。而在那段时间,田横当地的养殖规模也急剧扩张,海参育苗、保苗大棚增加到3000多个,海域养殖面积达3万多亩,6000多户从事这个行业。
年景好的时候,养殖户“穿水鞋、开宝马”,成为村子里司空见惯的场景。2011年冬天,运到南方过冬的海参苗也达到了700多万斤。“北参南养”缩短了生长周期,但也面临着集中上市的尴尬,再加上河北、辽宁等地养海参的越来越多,产能开始过剩。从2012年起,海参市场再一次印证了一个古老的经济规律:量多,价格必然要下跌。
北参南养,最初的模式是和福建的养殖户合作,租用水面,但后来,精明的南方商人迅速垄断了这条利益链:冬天来北方收购海参苗回去养,来年春天再卖回北方,控制核心环节、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润。
市场的饱和、南方商人的介入,一层层的利润盘剥下来,受损失最大的就是海参养殖户,每斤干海参的价格从高峰时的四五千元,降到了现在的1800元。近两年,田横不少养殖户家里的豪车都变卖了,很多养殖池都开始闲置,面对现状,他们也有些无能为力。
目前,田横海参协会已经和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指导养殖户转型养南美白对虾;也有一些养殖户不再“北参南养、未熟先卖”,而是坚守海参的生长规律,该冬眠冬眠,出产自然生长的海参,效果有待市场的检验。海参市场这两年落寞,已经让养殖户形成了共识,那就是盲目扩张不是王道,守住阵地稳扎稳打,细化市场留住和开发更多的客户群,才是海参市场重新兴起的当务之急。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