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使用手机终端,开启鱼塘增氧机
核心提示
眼下,正值洛阳市全年渔业集中捕获期。丰收之际,我市不少水产养殖户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增产、提质、增收。今年,“互联网+渔业”成为我市渔业养殖的新特点,效益显著。渔业“触网”正成为我市现代渔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助力。
“互联网+渔业”渐兴起
10月28日,记者来到孟津县会盟镇雷河村,走进孟津县道宗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眼前的一幕所惊诧:偌大的水产养殖场,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作人员的身影。正值入冬前渔业集中收获期,本应一派繁忙景象的鱼塘,为何这么“冷清”?
走进合作社办公室,记者找到了答案。水产养殖户李道宗正坐在屋里,通过手机实时监控着自家承包的4个鱼塘。只见他点开手机上“智能水产信息”的APP,页面上呈现出“养殖环境监测”“水质在线监测”“疫情测报”“质量追溯”“远程诊断”等图标。
洛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介绍,洛阳市水域面积70余万亩,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达45万亩,今年水产品总产量预计将达5.3万吨,渔业年总产值将达9.4亿元。去年,洛阳市开始引进“互联网+渔业”模式,这一模式就是将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与渔业生产相结合,实现节能降耗、生态环保、增产增收。
“在省、市相关资金支持下,首先在孟津、宜阳、嵩县、洛宁等县的5个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试点尝试。”该负责人说,“互联网+渔业”模式的爆发效应超乎预料,今年年初,洛阳市不少水产养殖户自掏腰包,主动“触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30家水产养殖户投资尝试建设渔业物联网系统。
水质实时监测,增产提质增收
今年年初,吉利区冶戌村养殖户杨文攻自掏腰包,投资3万余元为自家的7个鱼塘建立了物联网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才使用不到1年,他就连声称“好”。
杨文攻说,以前养鱼什么时候投食、投多少,只能估摸着来。现在,靠一部手机,就能实现定时、定量投喂,更加科学合理。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现在,在鱼塘里安放监测探头,就能在手机上24小时对水温、水位等指标实现监测,一旦出现问题,系统便会自动处理或通过短信等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科学投喂、水质提升,不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也增加了收入。”杨文攻说,今年,他家的50亩鱼塘预计产鱼约8.5万公斤、总产值约65万元,比去年增产约1万公斤,增收约15万元。
同时,人工成本也大大降低。杨文攻说,以前7个鱼塘日常管理还要靠三四个工人,现在1个人基本就能照看过来,至少能节约3个劳动力,按每人每月3000元工资计算,一年仅人工成本就能省10万元左右。
示范基地带动,鼓励社会力量投入
今年8月,小浪底水库一家养殖户的网箱养殖加州鲈出现疫病,严重时一天死亡几百条,损失惨重。后来,该养殖户将发病鱼样拿到孟津县道宗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鱼病远程诊断系统,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方面的教授陈昌福在线诊断,并给出解决办法,使加州鲈不断死亡的问题得以解决。
孟津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坦言,水产养殖一旦发生疫病,如果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解决,损失将是巨大的,而“互联网+渔业”这一模式无疑是最为迅速、便捷的解决途径。
杨文攻坦言,虽然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但自己目前的“触网”程度还十分有限。此外,由于不懂物联网技术,每次出现问题需向系统技术提供方申请帮助,由于技术提供方在外地,因此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等待一定时间。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省、市层面可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力度,扶持和引导企业及养殖户通过物联网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相关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也要做好宣传、示范和引导,例如,可通过扶持一批渔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现代渔业生产中的运用。
此外,也可通过鼓励、吸引电信运营商、农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渔业物联网项目,促进企业与农户的协作共建。
评论列表 | |||||||
|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