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开始,2013、2014、2015年,虾难养从局部走向全国性地难养,高位池、低位池,养虾人几乎是全军覆灭,是什么样的邪恶力量使我们的对虾那么难以生存?苗、料、管理、虫、细菌、病毒?有什么能这么大范围、这么彻底地导致这种生物的几乎是毁灭性地死亡?或者整体性地长不大?我找不到答案,或许只有天知道,我只有猜测。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湘天竞自由;这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只有在阳光下,才能生存,太阳主宰着这一切,也只有太阳能同时最大面积地影响这一切。
每一次刮风下雨,每一次阳光普照,每一次东风、北风,都令养虾人揪心,这种忐忑的心情,没有强大的心脏,是无法承受的,连潮起潮落,每个月圆之夜,都是危机重重。
藻类是水里的植物,对阳光是最敏感的,阳光的强弱,直接导致藻类的生老病死,水体的溶氧,70-80%是靠这些藻类制造,塘底的污染,也是大部分是藻类死亡沉底导致,看看藻类在池塘里的关系图:
藻类吸收(阳光、水体的微量元素及其他的化学元素、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或部分藻的有毒物质)--死亡后化成有机物沉底,底层的厌氧环境,滋生大量弧菌,最终导致虾死亡或不脱壳;
在这个循环里,令藻类异常的因素有两点:
1、阳光:光线异常会导致藻类的快速繁殖及死亡,进一步污染底层水体
2、营养源:不平衡的营养结构,会导致一部分藻死亡,并形成适应性强的单一藻种,导致繁殖过快及ph值得快速爬升,消耗完限制性营养后开始大量死藻,严重污染底质,虾吃料异常
2009年曾见有一个有心养殖户,多年来习惯检测虾塘水温,养了十来年虾,年年比较,他反映同期最高水温在逐步升高,虾也是越来越难养,这是他闲聊时说到的,当时并不太留意;过后的几年时间里,高位池一直不太理想,收集很多养殖户的信息,普遍现象是倒藻严重,特别是海南及粤西市场,每天一倒藻,以他们的经验判断和对ph的变化判断,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ph值早上高,下午偏低或变化不大;或水看起来很绿,但ph值很低,这些都可以判断水体的藻类光合作用很弱,也就是死藻多。
2010年关注到有媒体报道太阳黑子,并说明正处于活动高峰期。太阳黑子(sunspot)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3000-4500℃。因为其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通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黑子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得快;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长得慢。
据记载,在公元1173~公元1976年的803年间,流行性大感冒发生过56次,且都出现在太阳黑子活动极大的年份。
原来黑子活动高峰时,太阳会发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流与X射线,并引起地球磁暴现象。它们破坏地球上空的大气层,使气候出现异常,致使地球上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另一个方面,太阳黑子频繁活动会引起生物体内物质发生强烈电离。例如紫外线剧增,会引起感冒病毒细胞中遗传因子变异,并发生突变性的遗传,产生一种感染力很强而人体对它却有免疫力的亚型流感病毒。这种病毒一但通过空气或水等媒介传播开去,就会酿成来势凶猛的流行性感冒。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届时会对地球的磁场和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产生损害。在开始的4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在随后的7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然后顺序排列。1999年开始为第23周。按此推算,2010-2014年是黑子逐步高峰期,2015年-2021年黑子活动将逐步下降;也就是往后几年养殖会越来越好?我们拭目以待。
水体里的藻类更是时刻受到太阳光的影响,生长旺盛,势必消耗更多的营养盐,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大片的死藻,然后有特殊营养能力的藻类就开始暴长;对于虾类来说,就是底质的污染及弧菌的爆发,还有就是钙镁离子的缺乏,大部分时间处于软壳状态,抗病力差,或是虾老身,脱不了壳,长不大,这些,都跟太阳有关的黑子活动是分不开的?
异想天开,或许是有那么一回事,也许纯属幻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