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阳澄湖有东、中、西之分。相比于阳澄湖东湖、中湖,阳澄湖西湖带有一点神秘感:沿湖居民都惊奇湖底有那么多很深很深的沟壑,好多村民说曾看见足有四五十公斤重的“鱼精”在湖中悠哉游哉,还有人称几十年前看到过目前世所罕见的“癞头鼋”(即斑鳖)出没……
如今,阳澄湖西湖还与阳澄湖东湖、中湖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盛产肉质鲜美的蚬子。
不过,阳澄湖西湖的蚬子经历了勃兴—绝迹—复兴的过程。
历史上,阳澄湖西湖的蚬子颇负盛名。明朝隆庆年间的《长洲县志》、民国期间的《吴县志》均有记载。其中后者记得更细:“渔户堆螺蚬于土阜上,日积月累渐次成山,远近过者照耀如晴雪云。蚬山突出于湖中,为观日出佳处。”可见,蚬山不是真的山,是由蚬壳堆垒而成的。据说,明代大画家沈周每次乘船渡湖前往唯亭时都要在此驻足一番。湖畔至今还有个自然村叫蚬山村,由此而名。村里人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蚬子山还高出水面10米多,长宽各约30米,当地人造房子经常取蚬壳铺地。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蚬子山被夷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阳澄湖西湖的蚬子逐渐减少,直至基本绝迹。原因是,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排放的污水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直接扼杀了它们的生命。
湖畔有一个叫张德洪的汉子,一直试图复兴阳澄湖西湖的蚬业。
20世纪90年代初,他与人合伙,花了30万元,在这片湖域投放了几百吨蚬苗,结果颗粒无收,还是企业排放的污水造的孽。他说,当时他与合伙人差点“崩溃”。
2007年,阳澄湖西湖拆除了小围网;2012年,阳澄湖西湖拆除了所有大围网。
张德洪看到了政府整治阳澄湖的决心和巨大努力,他觉得自己钟情的蚬业大有希望了。
2013年,他先前成立的那家蟹业合作社,又发起成立了苏州市西湖水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联社。经他鼓动,联社决策层一致同意原来的水产养殖品种中增加蚬子一项,当年640吨优质蚬苗投放在联社承包的阳澄湖西湖湖域,当年收获蚬子2000吨。蚬肉本来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又可能因为阳澄湖蚬早有名声在外,广东、浙江等地的客商纷纷订购。
请教过不少水产专家,再说曾经吃过企业排污的亏,作为这家联社当家人的张德洪心里明白,要让蚬子旺长,湖区必须先“养好”一个生态系统;而适当放养和增殖高附加值的名特水产品,既对修复水环境有利,也能大大提高养殖综合效益。两年来,他们不惜血本,在阳澄湖西湖投放了30万尾鳜鱼、10万只甲鱼、5000条鳗鱼,还有大量螺蛳、花白鲢、激浪鱼等等。
联社建立了季节性捕鱼制度,严禁丝网捕鱼行为;作业人员配备“捕大漏小”的专业渔具,体重1公斤以下的鱼、直径2.5厘米以下的蚬子决不捕上岸。在这片生态环境越发向好的湖域,本来繁殖力强且一年可繁殖两季的蚬子美美地栖息繁衍着。张德洪说,蚬苗放养长大后要适度捕捞,否则它也会成片死亡。他们走的是一条“放养—适度捕捞—放养”的良性循环之路。2014年,联社投放了1500吨蚬苗,当年捕捞了4000吨蚬子,80%销往广东,20%销往浙江。
张德洪告诉记者,日本人欢喜吃蚬肉,但出于生长环境的考虑,对中国供给的蚬子越来越挑剔。他接下来的目标是,让日本人一提到阳澄湖蚬就流口水。
阳澄湖蚬
基本面
蚬子栖息于江河、湖泊,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也是鱼类、水禽的优良饲料;又为中药药材,有通乳、明目、利小便和去湿毒等功效。贝壳可煅烧石灰。蚬子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既丰富生物多样性,又稳定食物链。
中国常见的河蚬、湖蚬壳长约40毫米、高约30毫米。壳质厚而坚硬,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两侧略对称。壳面呈黄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有光泽。
蚬子虽在我国广泛分布,但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江南一带,生长范围大幅缩小,产量越来越少。苏州好多湖泊原本都产蚬子,现在看不大到生产了。一个原本并不珍贵的生物品种,由此变得并不多见。
阳澄湖蚬,曾经高产,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绝迹;近几年,其西湖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经抢救性养殖,去年蚬子产量达到4000吨,目前养殖水面约50000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