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妥善管理的水族箱中,鱼只应该是不会罹患疾病的,所以当鱼只罹患疾病时,一定有某原因存在,而大多数的情形都因为在维护保养水族箱时,长期不进行局部换水或是鱼只的排泄物、水草、枯叶,造成过滤绵堵塞以及水质太过脏污等管理不善所引起的。另外如果新购买进来的鱼只是某种疾病的带菌者,而若是突然将这种带菌鱼混养于原有的水族箱里时,疾病就会传染给水族箱里的其他种鱼类。这类情况通常都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那是因为人们对鱼太不重视所引起的。这种人为疏失,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常常仔细地观察鱼只的动态,并进行妥善的管理,就可防止一半以上的疾病发生。
■ 饲养环境对鱼只的影响
“预防胜於治疗”是水族爱好者所不可或缺的正确观念。毕竟在治疗过程中,不当的药量也可能对鱼只本身造成伤害或不良影响。因此,有良好适当的环境,才是防治疾病的好方法,通常不良的环境常是造成鱼生病的主因,所以为了保持良好的生存环境,必须时常为它们换水,给予喂食不同的饲料,但不可过度喂食,不要养太多的鱼只在水族箱中,保持一定的数量;同时,养一些其他适合生活在一起的鱼类,如此,便是个良好的环境。另外,由于疾病是由各种不同方式传染的,但最重要的便是您应避免使鱼只的表皮受伤,并且在良好的水质状况下(无伤害性的物质及足够的氧气),保持其保护膜的稳定,经由定期且仔细的观察,将可以轻易地由鱼只的各种症状来判断病因。
■
提到一般热带鱼的疾病时,首先会想到的是白点病(Ichthyophthirius)。我们很容易可以从鱼的表皮及鱼鳍发现此种白点,患这种病的鱼只除了会长白点外,还会有呼吸困难以及鱼鳍活动不灵敏的现象,由于有许多的寄生虫孳生在水中,因此,第一个步骤便是防止其再度感染,换水的频率越高越好,或是将所有的鱼只移到一个完全没有寄生虫而且有强列过滤作用的水族箱内,现在水族市场上有销售各种鱼病药。所以,这种疾病已经不是那么可怕了,若能按照说明书正确地来用药,那治疗起来就简单多了,不过,南美短鲷对于这种白点病的抵抗性很强,所以很少罹患这种病。
对南美短鲷来讲,致命的疾病是:鳃病、Aeromonas菌(产气单胞菌短杆型运动性从属营养细菌)病、柱状病(Columnaris症)以及因内脏疾病而引起的拒食症等等。其中又以鳃病、Aeromonas菌病和柱状病的症状恶化得特别快,如果一发现病情不马上处理的话,结果将不可收拾。
鳃病的症状至少有两种:
1.细菌性鱼鳃病:
这种症状的特征是鱼鳃掀动幅度大,游动的时候略显呆滞,并会静静地停在水族箱的底部,经过一至数天后即会死亡,不过细菌性鳃病不会传染给其他的南美短鲷。但当鱼只出现明显的患病症状时,再使用水族市场上销售的鱼病药或治疗七彩神仙鱼鳃病的福尔马林(formalin)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这是一种经感染就会百分之百死亡的不治之症。
平常要仔细地观察鱼只的状态,当发现鱼鳃掀动情况不规则,与平常不一样时,就可以怀疑鱼是罹患了鱼鳃病。此时测量水质,通常都会发现水中的亚硝酸盐或硝酸盐的浓度太高。为了减少NO2,可用调整过水质的
新水(pH值、水温、gH硬度的中和),进行2/3的换水,以及使用parasan D(因里面有含oxolinic Acid--欧索林酸)进行药水浴,也会有治疗效果。但是,如果已经有了明显的鱼鳃病症状时,至今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
2.真菌性鱼鳃病:
这种症状的特征是鱼鳃掀动频率动会加快,且在几个小时至一天内,水族箱内的鱼只可能就会全部死亡。其病因大多是因为新购买进来的鱼只是带菌者或者是所喂的活饵或水草上附着了病菌。其病情恶化得相当迅速,至今也没有什么治疗的方法。因此,购买进来的鱼最好先在治疗用的检疫缸内饲养以后再放入混养。
当鱼只出现尾鳍紧闭,鱼体表面好像黏贴着白膜,在水族箱部静静不动的症状时,就是柱状病(Columnaris症)。这种生物会使其产生薄膜或白色的小斑点,鱼只若是感染了这种病症,会没有食欲,游动时会有摇摆的现象,并且不时地摩擦物体,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看到鱼体表皮上有蓝白色的薄膜,同时,上面会带有死表皮细胞及寄生虫。症状因当时的环境条件而异,有时会先出现尾鳍紧闭,有时则会先出现贴着白膜的症状,致病原因是水质恶化、亚硝酸盐浓度升高,或混养带菌鱼等,如放任不管鱼儿就会死亡,甚至还会传染给其他的鱼。所以,当鱼只出现一点征兆时,就应立即予以隔离,可用Green F gold(日本黄药)定量和粗盐(10L的水,5g的盐)投入水中。Green F gold(日本黄药)在照明阴暗的状态下较有效果。所以,可以把灯关掉。如果房间光线很亮时,可用报纸贴于水族箱外以遮蔽过亮的光线。
由于投入食盐时水的pH值会上升,因而事先应该将pH值调至6.5左右。治疗中为了抑制水质的恶化,尤其是亚硝酸盐的上升,最好不要喂饵,或者是少量喂食,直到痊愈为止,需要费时数天。但有时症状恶劣也会无法治愈,在这种情况之下,可用Green F(孔雀石绿)进行药水浴。在检疫缸(30cm的玻璃缸或10L左右的压克力缸)内,放一半饲育缸的水,和水质经过调整过的新水,轻轻地打入空气(孔雀石绿与水的比率为5g比10L)。这种浓度相当高,水会呈现蓝绿色,而微微地可看到鱼影。如果浓度没有到达这种程度,就不会有效果,但对鱼没有副作用。罹患柱状症菌病的鱼儿,可在隔离水槽内进行药水浴,轻者翌日,重者数日即可痊愈。
但是,为了维持良好的水质,绝不可喂鱼只吃鱼饵,治疗后,换上一半的新水或用活性碳,以脱除水中的颜色。确定鱼只已痊愈之后,再放回原来的水族箱。可是,原来的水族箱中的饲育水,应事先进行部分换水,要知道保持良好的水质是非常重要的。痊愈的鱼只若放回水质恶化的饲育水中,会重新发病,故应尽量避免为宜。
Aeromonas菌病(产气单胞菌)的发生原因通常是由水质的恶化所引起的,其症状有腹部膨胀、眼凸等。但在初期时,可看到与细菌性鱼鳃病相同的现象,亦即鱼鳃的掀动情况不正常。其後,腹部会开始膨胀,末期症状是呈凸眼的状态。但等到腹部膨胀时,就为时已晚了。
所以,在看到鳃的掀动情况不正常时,或没有喂食鱼饵而肚子却胀鼓鼓时,就必须施以治疗。方法与治疗柱状症相同,但治愈的机率很低。初期出现症状时,是否能区别那是Aeromonas菌症或是柱状病(Columnaris症)与能否及早治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天观察鱼的动态。便成了重要的课题。
偶尔出现传染性的腹水,尤其容易在南美短鲷及西非短鲷上发生;其最初的症状是鱼只腹部会逐渐随着时间而逐渐肿胀,最后则出现全身浮肿的现象伴随着突起的鳞片(立鳞)及凸眼而来;通常此种病症,除非是太严重,否则通常都可由抗生素来治疗;但若已经很严重,最好还是将其隔离。
另外,表皮的溃疡有许多的成因,它们可说是传染性腹水症的并发症,或被视为皮肤结核症候群。这种病症最初的症状表现为:鱼体皮肤的某部分有异常硬化的现象,接着在硬化的表皮上出现白斑点,并且白斑点会日渐变大,最后脱离表皮,然后会在脱落部位发炎,因而使得表皮有发红的现象。此种疾病几乎无法治疗。所以,最好的方法仍是隔离这条鱼,以避免其他健康的鱼只受感染。同样的,由於凸眼的病症通常是伴随腹水或结核病而来,所以处理方式和溃疡是相同的。其治疗方法是在隔离的水族箱中,放入饲育水和经过水质调整的水各半,而后再以5g的盐比10L的水的比率来加盐,青霉素类的抗生素10ppm(1ppm=百万分之一)。不过在使用抗生素时通常会以葡萄糖等来先加以稀释,因而可以每克抗生素溶入20mg葡萄糖的比率,来计算出给药量。
根据以以上治疗例子来看,10L的水,放入10ppm的抗生素,即0.1g。但因纯抗生素的量是1/5(每1g抗生素,20mg的葡萄糖),所以乘以5就等于0.5g。这种治疗方法如果与Green Fgold(日本黄药)合并使用的话,对Aeromanas菌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还有一种单细胞动物--血液鞭毛虫,这种寄生虫会寄生于血液、肠子或胆囊以及其他内脏器官之中,这种病症的症状表现为:鱼的颜色转为黯淡,变得瘦弱、憔悴,有白色的排泄物……等,哑啶黄很适合控制此种病症(2-3天一次,每100L加入0.1-1.0g的哑啶黄)。
而当鱼只在物体上摩擦其鱼鳃时,表示它的鳃很可能感染了各类单细胞寄生虫或水蛭类,常见的症状是没有食欲及瘦弱等,治疗方式和治疗白点相同。另一种病只可能发生在野生的鱼只当中,而且刚开始时,通常不会认为那是一种病,那就是驼形线虫的感染。通常这种病症会在几个月后被发现在鱼只肛门处有约1公厘的线虫,而且不断地增长,最长可达10公厘;病症表现为:鱼只完全没有食欲,并且逐渐瘦弱、摩擦物体、白色的排泄物。在观察到鱼只肛门有线虫的同时,也可以透过显微镜观察其排泄物及肠内的东西,发现其他的线虫,如真要治疗只好要药物来控制如使用Fulbenol5%或是Hubenda20%。通常在野外所捉的鱼只,由于辗转经过许多水族经销商之手,而每个水族经销商都会按照个人的用药习惯给于不同的药物治疗或处理,有时甚至会导致这些鱼类即使在最适宜的环境下也无法产卵,尽管过去试过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不使用药物),仍无法控制这种病症,唯一的方法只有隔离具有些病症征兆的鱼了。
有的时候鱼只会因为内脏疾病而引起拒食症或因寄生虫寄生于内脏器官,而造成即使喂食许多的鱼饵,仍然不能健康成长的现象。这类寄生虫大多是投饲水蚤、赤虫等活饵所导致的,也或者是野生个体鱼只的内脏本来就有寄生虫所致,这种病症仅仅从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常用驱虫剂混入鱼饵中来喂食来进行处理治疗,但这种治疗方法对七彩神仙鱼有效,对南美短鲷来讲,因为有关鱼饵的种类、大小以及鱼只本身体力上的问题等,因而较为不容易治愈。所以,尽可能经常用人工饵料喂养新近购买的个体鱼只,并多加注意其健康状况,不要让鱼只消瘦下去。
当突然发现饲养的鱼只具有某些异常反常的现象发生的时候,例如:鱼只在水族箱中忽然侧身摩擦着岩石、沉木,最后又停了下来,而且身体慢慢地浮动,经过仔细观察之后,发现鱼体皮肤及鱼鳍部位有白色斑点或是发现鱼鳍有破裂的现象,甚至呼吸困难,那它可能是生病了!
也许此时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若处理不当可能整缸的鱼都会因此而死亡!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最佳的解决之道。
若是无法判断病因,最好将已感染疾病的鱼只带给专家诊疗,以便正确地诊断出病因,并给予妥善的治疗。
在1970年代,药物治疗尚未研发时,在外面捕捉的鱼只通常比水族商店贩卖的鱼类更容易繁殖,因此,当治疗鱼类的疾病时,请尽量使用天然的方法,如:换水、提高水温、重复地交换使用不同的水族箱,加食盐等等。这样,鱼只在不经过化学药品的浸泡下,其生理状况自然不会受到破坏也不至于有不孕的症状出现。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族防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