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鱼不像生活在珊瑚礁里的其它许多种鱼那样有鲜艳夺目的色彩。半透明的修长身体,尾端纤细如针尖。布满全身的暗色小斑点是珍珠鱼的全部装束。在其它动物体腔内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它独具的特征:身体上有很结实仍保护层以抵御寄主的消化酶;有非凡的忍耐力能在含氧量极低的环境中生存。珍珠鱼的牙齿大而尖利,相当发达的口器同它娇弱的身体结构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鱼在越南南方沿海是相当普通的。有的海域25%~30%的海参和近50%的海星体内都有珍珠鱼寄生。珍珠鱼生性孤僻不喜交往,至少它们不喜欢来客和邻居的造访。在每个寄主那里,不论是海参或是海星,通常只寄居着一条珍珠鱼1985年在越南南方沿海进行考察的一组俄罗斯专家只有一次在一只海参里同时找到两条,而且其中的一条还是死的。但它并非因老面死,它的全身满是撕伤的痕迹,这是海参的另一“房客”所为。进一步的观察发现,有时候在活鱼身上也能见到类似的伤痕。对鱼胃里的内容物进行常规检查也发现珍珠鱼的胃里除了有小虾蟹外,还有珍珠鱼。毋庸置疑,这种貌似娇弱的鱼实际上是很残暴的,残暴到竟然毫不怜悯地吞食自己的同类。
这组专家在对瓜参进行例行研究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脑袋极小身体细长透明的奇怪生物。这种外表上同珍珠鱼相去甚远的生物体长达20厘米,几乎比珍珠鱼的平均体长大两倍。查阅科技文献证实了专家们的猜测——这是一种“细体”珍珠鱼的发育晚期的幼仔。上个世纪这种幼鱼曾一度被当作鱼类的一个种群,直到上世纪末叶,在研究地中海鳞电鳗的生命循环时,这种误解才得以澄清。
首次发现这种幼鱼之后,陆续又发现了一些。这样,专家们才得以把这种鱼的生命循环摘清楚。那是12月到元月在越南沿海,此时幼鱼的发育已经完成。在表层水中生活的幼鳞电鳗就要下沉至水底到动物寄生的体腔内生活。尽管对鳞电鳗的生物学研究还很不透彻,但从研究地中海鳞电鳗生命循环周期的意大利学者埃米利的著作中我们知道,这种鱼从卵发育成最初的幼鱼的过程是在家层水中完成的。当时还给它起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旗手”。这种幼鱼就是以这个名称作为单独的鱼种的。“旗手”的背鳍是千条长长的突出部分,支承着两侧的叶状突起。它起着类似帆的作用,帮助幼鱼分散海流的力量。“旗手”以浮游生物的机体为食发育生长,下沉到海底前不久便变成我们已经熟悉的细小修长的模样。
下沉是这种鱼生命中的转折期:它们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寄主——海参或海星,也就是说,它是急剧地变更居住环境。而且,即使幼鱼找到了寄主,潜在的危险可能就在这里正等待着它。如果它选中的海参或海星中已有一成年鳞电鳗那么,幼鱼就会立即被吃掉。观察表明;在下沉期间,幼鱼大多数成了成鱼的盘中餐。
当然,并非所有的幼鱼都会遭此劫难。部分幼鱼有幸找到无其它鱼住的合适住所,从而完成向成鱼的转变。这种转变无需很长时间,而其时它的体长要锐减2—2.5倍,头部变大。换句话说,这种鱼好像是在“倒着长”。其实,只是它的身体在缩小令,它的头部生长完全正常,是逐渐长大的。根据头部的大小,可以鉴定出它的大小和年龄。
珍珠鱼就是这样寄居在瓜参或海星的体腔之中的。但是如若把珍珠鱼看成是个寄生虫是不那么正确的,它们并不以寄主的身体组织为食。寄主只向它们提供可靠的藏身之地,并不提供食物。夜间它们会离开寄主自行捕食小虾蟹、蠕虫和小鱼。捕猎完毕回“家”时,珍珠鱼用尾部在前开路,通过口隙或泄殖腔孔再钻回房东体内。尖而光滑的尾部,通体覆盖着一层粘液而且没有鳞片,要完成这一过程是相当容易的。但要钻回海星体内则要困难一些。实验室观察表明,珍珠鱼必须等待时机,等待海星把它那通往口隙的深深的沟槽舒展开来这一时刻的到来。看来,房东不会因珍珠鱼的“进进出出”太受其苦。专家们从不曾发现珍珠鱼对海星和海参的内部器官有明显损伤的例子。
珍珠鱼寻找寄主主要不是靠视觉,而是靠嗅觉。"打猎”归来找不到原来的房东而不得不另觅新“家”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时,如果寄主不多,“所有者”与不速之客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其结果是决斗的一方要么离开“战场”,要么成为幸运对手的份外口粮。专家们曾偶然目睹到一场这种种群内部争斗的奇观。争斗结果是共栖者均匀分配了宿主:每个宿主家里都有一个寄居者。这样的解决方式在许多共栖鱼类、甲完纲、多毛蠕虫类中是十分罕见的。生态学家可以据此改拟所研究种群的生态学。
有趣的是,珍珠鱼很关心自己住所的清洁。为了不使粪便污染居所同时又不成为掠夺者的猎物,珍珠鱼有着独特的适应性身体结构:它的肠子的末端不像大多数鱼类那样在身体的后部,而是在身体后部打了一个袢又回转向前到头部,肛门便开在头的下部。要排泄固体粪便时珍珠鱼只需从寄生体内探出身来向外看看,既能及时发现会不会有什么危险也完成了排泄过程。
由于俄越热带研究中心的成立,这组俄罗斯专家——俄罗斯科学院生态学与进化问题研究所的副博士托·布里塔耶夫和尤·德格布拉杰,得以于1987一1990年间在越南继续研究。他们继续观察珍珠鱼并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果。
在这段时间里,越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国家临近崩溃的经济得到复苏,商业、农业和工业迅速发展。在市区在过去搭盖着简陋竹楼的地方,雨后春笋般地建起了漂亮的一两层的砖瓦房。建设的急剧增长促使了建树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该地区两类珍珠鱼之间的平衡也遭到了破坏。
我们已经说过,有一类珍珠鱼是寄居在海参体内的,另一类寄居在枕形海星体内。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危机早在1987年已初露端倪。那时,专家们初次在海参中发现了本是寄居在海星体内的珍珠鱼,但当时他们只是把它作为偶然的超常现象接受这一事实的,并未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一年之后,从瓜参中找到的珍珠鱼中有30%是属于原先寄居于海星中的,到1990年,竟然占到了绝对的多数!
现在让我们再回头谈谈珍珠鱼的寄主这个话题.海参(或瓜参),这种个头够大的水底动物(体长20—35厘米),有点点像一只光滑的毛毛虫,它们以生存在海底泥沙中的徽生物为食。它们在珊期丛或岩石间平缓的沙地上慢慢地爬行着,虽然它们是水下珊瑚群中的常伤居民,但它们的生存并不直接依赖于珊瑚群落的兴衰。
再谈枕形海星。这种笨拙的生物体态厚实,像一节外形浑圆的缩短了的挠骨,因而有“枕形海星”的雅号。它以珊瑚幼虫为食,像60年代毁坏了澳大利亚珊瑚礁的“荆冠”。那城市蓬勃的建设要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而这里,同其它东南亚滨海国家一样,传统上是靠烧珊瑚来获取的。珊瑚礁被破坏使枕形海星失去了食物来源,因而其数量急剧减少,这也使一类珍珠鱼失去了惯常的寄生场所。不过,它们并没有消声匿迹,而是开始排挤比较顾遂而不富进攻性的寄生在海参中的珍殊鱼种。有趣的是,虽然由于生态平街破坏殃及到海参中的珍珠鱼种,但它们竟然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族览赏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