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秋季是水产业收获的旺季,同时也是国内水产品消费的旺季,但秋季也是鱼病多发的季节,鱼病的多发和鱼病的严重性是不可低估的,应引起重视和加强病害管理。
一、鱼病多发的原因
1.秋季气候多变。秋季早晚温差较大,池塘水体容易因上下分层而缺氧;另外,受污染影响,近年的大气质量逐年下降,秋季灰霾天气多发,对鱼类的影响:除了污染水质间接削弱免疫力外,还直接伤害呼吸系统,特别是龟鳖类。
2.底质老化,病虫害滋生。从4月-5月开始投苗至秋季,历经5-6个月的养殖周期,从不间断的投饲、无数次的鱼类排泄,有机物沉积、发酵,在营造池塘肥沃环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污染着环境,底质随养殖时间的伸延而不断老化。同样,饲料等有机物在促进鱼类生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培育出大量的微生物(包括害虫和病菌)。从量变到质变,秋季适温的天气再加上质变的环境,池塘往往一瞬间变成病虫害繁殖的温床,并迅速发展,直接对鱼类形成威胁。
3.种质退化、养殖结构不合理。鱼类在自然水域中生命力极强,主要是其种群密度较低,环境选择余地大,即使发病互相感染机会也少。但人工养殖,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面对市场激烈竞争,人们通常以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作为生产第一要务,因此,每当种苗供应出现紧张时,价格低廉的近亲苗往往比优质苗更受追宠,结果:秋季来临,池鱼规格逐渐长大,单位容量增加,环境恶化,池鱼免疫力下降,病害骤然增加。
二、预防措施
环境、病原和鱼体三因素相互作用,才能产生鱼病。因此,切断三因素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环节,是鱼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
1.改善养殖环境,做好生态防病。进入秋季,在池鱼未出现发病症状之前进行新塘转换,这是改善养殖环境的最佳方案。若条件限制,也可以把大量老化池水换掉,补充新鲜江河水来保持良好的水质,同时,早晚应适当多开增氧机,保证充足的溶氧。若已出现发病症状或缺少换水条件,则可使用生石灰调水,过氧化钙增氧和二氧化氯等化学方法处理,还可使用微生态制剂或中草药制剂改良,总之,必须确保鱼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2.增强鱼类自身抗病力。秋季,池鱼同时面临上市和越冬的压力,如没有足够的免疫力是很难抵御各种病虫害入侵的,因此,秋季饲养管理,除保持饲料营养均衡、科学投喂外,还应适当补充维生素Vc、Vb、Ve和微量元素等,还可适量添加保健性中草药进行病害预防。
3.消灭病原体。以防为主,做好消毒工作。做到定期、定时消毒预防,主要关键包括:严格检疫,尽量避免进种时带入病原体(包括病毒);定期和不定期消毒,包括杀虫、杀菌,尽可能把虫、菌消灭在萌芽状态。
秋季捕鱼有讲究
一、注意天气情况:秋季拉网捕鱼一定要选择在晴天,天气凉爽,池塘鱼不浮头的黎明前后进行,因为这时对池塘里的鱼影响最小,又能及时将起捕的鲜鱼供应早市。阴霾、闷热天气不宜拉网捕鱼,以免引起大量死鱼。此外,池塘中鱼有浮头或有鱼病等情况发生时,也不宜拉捕。
二、捕前限饲:鱼饱食后耗氧量增大,在拉网起捕时会受惊跳跃、逃窜,容易引起死亡。因此,在拉网起捕前一天应停止供食或减少投喂量,不要为了增加上市鲜鱼的体重而大量投喂精料,否则会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三、掌握拉捕方法:对于面积较大、存鱼稠密的渔塘,不宜全池拉捕,以拉捕半池或1/3为宜。因为水温较高,池鱼的活动力强,耗氧量大,不耐密集,围网的鱼太多时,最易引起伤鱼、死鱼。在拉网起捕时要迅速而谨慎,尽量减少声响,以减轻对池鱼的惊动。把鱼围拢后,应先迅速而轻快地将网中尚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鱼放回原池,再拣上市的大鱼,以免小鱼受到损伤或窒息死亡。
四、加强捕后管理:拉网起捕后的池塘,存鱼活动加剧,耗氧量增大,且在拉捕过程中搅动了池塘淤泥残渣,使池塘水体的溶氧迅速降低,极易引起池中鱼缺氧浮头。因此,拉捕后要及时灌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增氧。同时,还要全池泼洒生石灰浆进行杀菌消毒。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