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节和国庆节,我市的水产品交易又迎来了传统的“黄金”时段。上周四,随着今年截至目前最大的一批远洋鱼货到岸并进入市场交易,厦门水产品市场上的保鲜、活体和冰冻水产品的供应量逐渐向年内的巅峰攀升。
水产品交易的火爆,不禁引发市民对其质量安全的关注。水产品进入市场时究竟需要经过哪些“质量关”? 层层检验又是如何揪出产品中可能暗藏的“猫腻”?上周六晚,本报记者探访了我市最大的水产品交易集散地——中埔水产批发市场,记者的镜头记录了市场开办单位——夏商水产集团旗下的夏商农产品检测有限公司的检测人员为水产品“体检把关”的全过程。
【数据】
全市流通水产品
超80%来自中埔
在进入市场零售环节之前,水产品的养殖和批发都属于质量安全的监管环节。而在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监管“大头”还是在批发环节。事实上,流通在全厦门超过80%的水产品均来自中埔水产批发市场。记者从市水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处了解到,中埔水产市场一年的交易量大约是30万吨,其中活鲜交易量约20万吨,另外还有约8万吨的冰鲜交易。
去年我市水产品
合格率超97%
去年,夏商农产品检测有限公司的年监测批次超过了20000个,而市海洋与渔业局下属实验室的监测批次则达到了30000个,监测项目包括渔药残留、重金属、甲醛、石油烃、贝类毒素及微生物等,一年以来的合格率为97%以上。由于监管到位,我市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多年来一直比较稳定,其中一个参考指标是——我市已连续5年以上没有发生过因食用水产品而发生的群体性中毒事件。
【预告】
水产品养殖咋监管?
本报将为您揭秘
本报将继续关注我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本周,本报记者还将走进岛外的水产品养殖企业,了解水产品养殖产地监管的幕后。
揭秘
水产品上市
要过三道关
第1关
提供产地证明
作用:追查不合格产品,并避免同源问题产品再次流入
一年365天,所有进入市场交易的水产品每天都要“过关斩将”。进场第一道关卡就是提供产地证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来源可追溯。”市水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处处长助理洪金津告诉记者,在检测中不合格的产品,除了禁止流通之外,监管单位还会要求经营者立即变更货物产地,也就是避免同样有问题的其他批次水产品再度流入厦门的批发市场,一些经营大户还建立了进销台账登记,“这是为了达到流向可查明、责任可追究、查处有依据的效果。”
第2关
快速检测
作用:检查水产品是否被甲醛、双氧水等保鲜剂浸泡过
而后,就是市场开办单位和监管部门设下的两道检验关。首先要进行的是快速检测。检测人员在市场内随机收集检测样本,然后从每一样水产品上剪下一小块“肉”放进容器中,然后倒入浸泡液,等待大约10至15分钟后,用滴管提取少量液体滴入多孔管中,接着再倒入检测液混合。一系列步骤完成后,如果桌上的混合液样本没有任何变化,就意味着这些水产品并没有被“做手脚”——如果水产品泡过甲醛或双氧水,混合液会立即变成深深浅浅的紫色或橘色,“哪怕是十万分之一的混合量都能马上看出来。”检测人员说。
中埔水产批发市场副经理张建设告诉记者,甲醛和双氧水是冰鲜水产品“作假”时的“常用药”,被甲醛和双氧水浸泡过后的有毒水产品表面水润鲜亮,肉质变硬,甚至重量也会增加,看起来十分新鲜的品相极易欺骗消费者。所以,进入市场的冰鲜水产品首先要过的第一道检测关就是甲醛和双氧水等保鲜剂检测。如果不合格,产品将被禁止流通。
第3关
药物残留检测
作用:检查水产品是否含氯霉素、硝基呋喃等药物成分
经过第一轮筛查后,接下来要进行的是药物残留检测。在同样位于市场内的检测实验室里,技术人员通过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设备对样品进行进一步检测,大约3小时后,被抽检的水产品是否含有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等药物成分残留就一目了然了。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