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季,江苏兴化等地的河蟹发生比较严重的俗称“水瘪子”的疾病,养殖户损失惨重。我们于8月中旬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并采集病蟹回公司(利洋)研究所做进一步研究。现将初步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眼观变化
病蟹壳软,背部比正常发黑,底部发黄而脏。腿断后或其它部位破裂后便流出大量液体。头胸甲腔大量积水,打开壳不久便呈胶冻状(图1)。肝胰腺萎缩,腺管不清楚;肝胰腺呈灰黄色、灰白色、白色,而非固有的黄色(图1,2);肝胰腺组织水肿;有的肝胰腺有黑色条状物(图2)。全身肌肉不饱满、水肿。许多病蟹的胃、肠和直肠空虚、无食物(图3);但有的病蟹胃内充满黄色内容物,有的肠或直肠也含有黄色或黄白色内容物(图4),俗称“拉黄”。
二、病理切片变化
1、肝胰腺
腺管间较稀疏、水肿(图5)。
腺管本身极少崩解消失,主要的变化是腺管上皮萎缩,严重者其腺管上皮似导管上皮,只有一种细胞。轻者其腺管上皮仍可见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但消化细胞内的大、小泡数量明显减少(图5,6)。腺管腔多空虚,或有少量内容物。
在萎缩的腺管(也包括较正常的河蟹或较正常的肝胰腺),其上皮细胞的核内出现卵圆形、长条形或不规整的嗜酸性包涵体(图6)。在所观察的23只河蟹中,21只具有包涵体,只是有的多而明显,少数较少或不典型。
在所观察的23只河蟹中,9只见到有微孢子虫(图7)。但除1只河蟹肝胰腺在较多处腺管上皮细胞见到外,其它河蟹肝胰腺的都较少,有的仅在腺管腔见到散在的虫体。在2只河蟹肝胰腺的同一个腺管上皮中,同时见到微孢子虫和核内包涵体,此时后者最明显。
眼观见到的肝胰腺里的黑色条状物,为腺管的凝固性坏死,腺管上皮及增生的结缔组织坏死(图8)。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坏死腺管的外壁有黑色素,故眼观呈黑色。
2、胃
胃上皮正常,胃壁淤血、水肿。眼观病蟹胃内的黄色内容物,为无结构的均质或颗粒状物质(图9)。
3、肠、直肠
有多例肠上皮脱落,肠壁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有的肠壁疏松水肿。有的肠腔空虚;眼观病蟹肠或直肠内的黄色或黄白色内容物,为无结构的丝状或颗粒状物质。在几只病蟹肠腔内散在有多少不一的微孢子虫(图10)。
4、肌肉
多数河蟹的肌肉横纹仍正常,但肌肉块间、每块肌肉的肌肉束之间疏松、水肿(图11);有的肌纤维紊乱,肌纤维水肿,横纹模糊。
三、细菌检测结果
在对15只河蟹的肝胰腺进行的细菌检测中,有12只分离出较多的细菌(图12)。其中4只经初步鉴定分别是气单胞菌和弧菌。
四、PCR检测结果
利用PCR技术对15只河蟹的肝胰腺进行了白斑综合症病毒和螺原体的检测,有2只白斑综合症病毒呈阳性,但螺原体检测都呈阴性。
五、初步结论
河蟹“水瘪子”的主要变化归纳为:头胸甲腔积水,全身组织水肿,肝胰腺萎缩,颜色变浅。肝胰腺萎缩的实质是腺管萎缩。在21/23只河蟹的肝胰腺中观察到有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在9/23只河蟹的肝胰腺中观察到有少量的微孢子虫。在12/15只河蟹的肝胰腺中分离出较多的细菌,在2/15只河蟹的肝胰腺中检测到白斑综合症病毒。
综上所述,鉴于在21/23只河蟹的肝胰腺中观察到有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意味着病毒的感染),因此,河蟹“水瘪子”很可能是由病毒、微孢子虫和细菌多种病因,特别是由病毒引发的以肝胰腺萎缩、水代谢异常为特征的疾病。从以往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清塘用杀虫药物残留、气泡病、缺氧等是该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六、需要澄清的几个误区或问题
误区一:“水瘪子”的肝胰腺“化了”,并通过胃肠道排泄掉——错误。整个肝胰腺依然存在,只是肝胰腺萎缩变小、颜色变淡而已。
误区二:胃、肠道里的黄色或黄白色内容物(“拉黄”),被认为是要排泄的肝胰腺——错误。应该是正在消化的、但未被吸收的玉米,只是类似于正常肝胰腺的黄色而已。
误区三:肝胰腺里的“黑点”是什么?不是点状,而是条状,其实质为一条一条散在坏死的腺管,其管壁变硬且外层有黑色素沉积,所以呈黑色条状。
致谢:感谢利洋水产药店兴化刘汝军总店长、盐城耿加振总店长、安丰药店赵小培店长以及安丰药店、昌荣药店在采样调查过程中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