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水产动物病害十分严重,尤其是病毒性病害呈不断上升趋势,水产养殖领域年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之巨。
抵抗鱼病势在必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际上已有针对20多种水产病原的100多种鱼类疫苗被批准上市。然而,如今国内市面上的水产疫苗却仅有两种,对比国外,处境不可谓不尴尬。
水产疫苗早已经被业界公认为是水产养殖病害的最佳防控措施之一,而早在1960年,我国就已开始了水产疫苗的研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相应的研发工作一做就是50余年。
直到2011年3月,珠江水产研究所研发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获得生产批文,正式投产,才在养殖户中得到应用。草鱼出血病疫苗的诞生,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泛滥,此疫苗对出血病保护率可以达到90%以上,发病损失减少20%—40%,效果十分显著。2012年,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也获得国家生产批文。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水产疫苗这片空旷的舞台上,竟然只有这两种疫苗。
据统计,自水产疫苗开始研究以来,我国研究的疫苗种类达50余种,涉及病原近30种,但获得国家新兽药证书的水产疫苗只有4种,获得生产批文的水产疫苗仅有草鱼出血病活疫苗与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两种。而其它多数产品,仍处于中试或者区域性试验阶段。
放眼世界,水产动物疫苗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全球性的新兴产业。一些水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水产疫苗早已步入成熟的商业化阶段。尽管国外的水产养殖在规模上低于我国,但前者已经对鱼用疫苗进行了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并且目前国外获得生产批文的水产类疫苗大多数已实现商品化。
谁阻挡了中国水产疫苗发展步伐
谈到水产疫苗的发展,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吕利群教授这样说道:“用药物来治疗病毒病是非常困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为何水产疫苗的发展迟迟得不到突破?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特殊不是理由
对于国内水产疫苗难产的现状,许多专家都提到了我国水产养殖方式的特殊性。例如我国大多地区都实行的混养方式,因部分鱼类致病病原是可以感染多种鱼类的,如嗜水气单胞菌等主要细菌性病原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其发病品种涉及十几个主要鱼类品种,所以即使对某种鱼类进行免疫接种,总体预防效果也比较差。因此,我国的水产养殖方式直接导致了实施免疫接种困难重重。而混养这种中国特殊模式,对于产量大、品种多的中国水产市场来说,又难以得到改变。
另一方面,嗜水气单胞菌病灭活疫苗于1993年便已研制成功,但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推广。即便是推广效果相对较好的草鱼出血病活疫苗,也同样没有在我国鱼药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水产动物免疫病害专家邢婧教授介绍说:“疫苗得不到推广的一个原因在于,过去养殖业者的免疫预防疾病意识十分薄弱,很多养殖户仍旧是抱着‘生了病再花钱解决’的侥幸心理, 且一些养殖者缺乏对疫苗的基本理解,期望疫苗能一针治百病。这对水产疫苗的推广造成了难度。”
生产存在断层
除了草鱼出血病疫苗与嗜水气单胞菌病灭活疫苗以外,其他获得国家兽药证书的水产疫苗,均无一例获得生产批文。不难看出,我国水产疫苗从科研环节到生产环节存在着断层。
目前我国符合GMP标准的水产疫苗中试车间屈指可数,无法满足水产疫苗工厂化大规模生产条件的需要。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水产疫苗市场空间限制以外,相关技术企业还面临着规模小、分散经营、技术含量低、金融支持缺位、创新人才匮乏、产权专利少等难题。
在我国水产疫苗研发迟于国外20年的情况下,除了在研究水平上有所落后以外,水产疫苗的产业化路程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了我国水产疫苗发展迟缓。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渔药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