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出虾中可疑胶状物,放入烧杯中
将胶状物放入水中,进行70度高温加热
仍有部分胶状物没有溶解
溶液加入试剂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
经检测,确认胶状物中含明胶
在和平海鲜市场发现的“注胶虾”,虾内可疑胶状物成分到底是啥?昨日上午,晚报记者带着问题虾样品,来到云大化工学院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些胶状物80%为明胶,20%为不明物质。但是否对人体有害,还需进一步检测。晚报将持续追踪此事。
检测结果
可疑物为明胶
但非工业明胶
下午两点多,实验正式开始。实验人员介绍,简单的明胶鉴定试验,借助化学试剂即可完成。
第一阶段:鉴定是否含明胶
1.记者从“注胶虾”样品中取出小块胶状物,放到烧杯中,交由实验人员处理;
2.实验人员将胶状物放入水中,进行70度高温加热。“明胶是一种可溶于水的混合物,加热后会溶于水中。”实验人员解释。40分钟后,大家惊奇地发现,杯中的胶状物只溶解了一部分,仍有少量不溶物存在;
3.实验人员将加热后的溶液倒入一支试管中,再选取部分溶液倒入另外两支试管,分别与重铬酸钾试液与稀盐酸混合液(呈淡黄色)和鞣酸试液(透明的)混合;
4.30秒后,这两支试管中分别出现橘黄色和白色的絮状物;
5.之后,再取部分溶液,加入钠石灰,溶液上层看到有少量气泡冒出,说明有气体产生。
“从以上实验的现象来看,确定这些胶状物中一定含明胶。从溶解的量分析,应该占80%,其余20%不溶物尚不清楚属何种物质。”实验人员表示,将溶液加热温度升至80度左右,仍有不溶物,因此,不溶物基本可排除是琼脂,有可能是添加了淀粉、纤维素或其他物质,暂不能确定。
第二阶段:验证明胶属性
这些明胶属于食用明胶还是工业明胶呢?为回答这一问题,实验人员又将其与两种试液混合,结果均未出现沉淀。
实验人员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明胶来源于石油、化工等产品中,含有铝离子和硫酸根,从实验结果来看,这些明胶中均未检测出硫酸根和铝离子,初步判断应该不是工业明胶。是否属于食用明胶,还需进一步检测。
算笔账
注胶后,一公斤虾能多赚30多元
记者了解到,食用明胶是使用新鲜动物皮、骨经分类、脱脂、漂洗、中和、水解等十几道工序提取的胶原蛋白质,对身体无害。
初略地计算了一下,市面上食用明胶粉的价格大概是20元~25元500克,如果以浸泡后至少可增重5倍来算,这种胶状物平均每500克成本只要4元。在昆明本地海鲜市场,冰鲜对虾的价格在每公斤160元~320元不等,如果在一公斤虾中注入100克明胶,每公斤虾就能以8毛钱的成本,增加16~32元的收入。虾的个头越大,卖价越高,收益也就越可观。
记者走访
海鲜酒楼均称未见“注胶虾”
此前有业内人士透露,冰鲜对虾通常销往海鲜酒楼。昨日,记者也走访了市内几家海鲜酒楼,工作人员均表示尚未见过“注胶虾”。
在昆都海鲜码头酒楼,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餐厅使用的海鲜来自和平海鲜市场,但从未见过“注胶虾”,“为保证海鲜品质,都是当天进货当天卖。我们在进货时有严格的检测程序,品质不合格将被退货。”该工作人员表示,一旦被退货,所有费用将由供货商全部承担。
而在快乐海鲜酒楼,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的海鲜都是从海南空运过来的,“一般运到后,会有检验局的人来抽检,我们也没遇到过‘注胶虾’。”
提醒市民
活虾可以放心购买
得知昆明出现“注胶虾”,不少市民都唏嘘不已。吴奶奶在吴井理想海鲜市场转悠了一圈,询问了几个卖虾的摊点后,最终还是买了一条多宝鱼。“我孙子平时最爱吃虾了,但听说有‘注胶虾’后,我都不敢给他买了。”吴奶奶希望,工商、食药监等部门赶快介入,别让问题虾流入市场。
针对市民的担忧,官渡区水务局水生动物检疫所的华所长昨日表示,“注胶虾”一般会选择个头较大的冰鲜对虾,“活虾一旦被注入明胶,肯定活不长,因此商贩不会选择活虾。海鲜市场每天都会对进入市场的鲜活水产品进行检测,市民可放心购买活虾。”
记者手记
“注胶虾”横行折射监管缺位
得知昆明出现“注胶虾”后,很多市民都想知道两个答案:一是“所注东西是有害物质吗?”,二是“该向哪个部门投诉?”。记者对此事进行求证时,打了十几个电话,咨询了质监局、食药监局、工商局、水生动物检疫所……均未找到答案。
记者以和平海鲜市场为例,通过咨询发现,该市场在对海鲜产品的检测中,和平海鲜市场管理方、官渡区水务局水生动物检疫所主要负责药物残留检测,检测范围不包含明胶,也没有设备和资质检测;而质监部门和工商部门则表示,食品流通环节的监测主要是食药监局在管。记者随后致电了昆明市食药监局,但对方并未给出答复。
经过一番周折,记者终于找到和平海鲜市场所属辖区内的官渡区食药监局太和监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该所都会按照上级的目标计划,选择一些产品进行抽检。抽检频次大约是每年两次,每次会选择几种产品,随机选择几个摊位进行检测。今年上半年,监管所就对牛肉丸等两种产品进行了抽检,并送至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但该工作人员表示,由于人员、经费有限,检测不可能覆盖到每一批产品。“如果有人举报问题产品,需要送检,还须由举报方支付检测费用……”
在求证问题虾内胶状物成分的过程中,记者也多次遭遇“检测无门”情况,最终只能求助于高校实验室。
由此看来,“注胶虾”多年来能横行市场,根源还在于市场监管缺位。尽管媒体也在教授广大市民如何鉴别“注胶虾”,避免上当受骗,但这些远远不够。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位市民都变成“打假专家”,只有市场监管部门从源头上堵住“注胶虾”,才能保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