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七月,华南地区第一造虾收成情况现已逐一放榜,成绩不甚理想。从笔者了解情况来看,广西北钦防地区(北海、钦州、防城港)头造虾养殖整体成功率估约在3成左右,广东粤西地区不足2成,数据显示珠三角也仅在4成左右,其亩产在300-500斤不等。
在整体病害高发、成功率普遍低下的养殖大环境下,近日笔者走访海大集团服务营销中心海鸥岛养殖技术研发基地发现,仍有人做到亩产千斤、养殖成功率接近100%的佳绩。
能做到如此成绩的便是王豪杰带领的基地科班三人组,团队成员皆是高校硕士毕业。整个养殖过程,由王豪杰全程统筹养殖各项工作,其他队友分别负责水质监测、饲料投喂等各项工作,尤其在标粗过程中对高密度养殖的把控;同时为了数据严谨性、可参考性,每日都要采集海鸥岛养殖区域不同的水样分析、对比、研究。
科班三人组
成活率将近100%
据介绍,目前海鸥岛基地一共建设有33口池塘,水面面积265亩,该团队共管理6口虾塘,每口塘养殖水面为4亩并且配备叶轮式增氧机1台以及水车式增氧机2台,投苗期水深在1.2米左右,出于养殖水体承载力考虑,虾塘放苗量在4—5万尾/亩。
王豪杰提到,番禺海鸥岛养殖区域地处珠江下游,纯淡水养殖容易造成虾体软壳,因此需采取先标粗后养成的方式。标粗池投苗在小苗P10阶段,苗种规格约为0.8公分/尾,投苗量在25万尾/亩。经过30天标粗,规格达到450尾/斤时过塘,标苗成活率达到8成。
王豪杰
最终养殖结果,头造虾平均亩产在1000斤左右,养殖周期约70天(包括标粗时间),每口塘分批出虾,最早一批平均40头左右,往后大约30头,6口塘平均料比1.1。据悉,由出虾数据显示对虾成活率将近100%。
“按往年的经验数据,存塘量达到300斤时,水质较难控制。今年第一造虾预算亩产会在500斤,因为后期的水质一直控制较好,收成出乎了我们的预料。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现有的配置与技术条件下,产量还有提升的空间,接下来可能会把养殖模式稍做调整。”王豪杰认为养殖过程中采取“精养虾塘”+“净化鱼塘”的模式未发挥最大作用,效益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提高水体承载力
王豪杰所说的模式,为在“净化鱼塘”中饲养适量大头、白鲢、鲫鱼700尾/亩,当检测到虾塘水质中悬浮颗粒、氨氮含量、活性磷等多项参数达到一定程度时,便抽取虾塘水体与“净化鱼塘”水源交换。另外,养殖全程投放发酵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虾塘的水相稳定,而且对虾肠道饱满、抗逆性增强。
虾塘视角
“此造虾的养殖过程采取‘净化鱼塘’与‘精养虾塘’按1:2的比例搭配,在虾塘亩产上达到高产,但整个养殖水面上并没有达到最大效益化。”王豪杰称第二造虾会在“净化鱼塘”里尝试增加罗氏沼虾或者高档鱼类,并且比例做到1:4甚至更大。这些调整基于养殖过程的数据记录以及出虾的产量,同时也参考借鉴了其它养殖地区(比如中山的板芙、民众、坦洲,珠海莲溪,江门台山、大敖等)的模式。
“参照过很多案例可以发现,珠三角土塘养殖在饲料投喂总量累积达到300斤/亩时,该养殖水体环境容易达到环境承载力的阀值,也是病害突发的关键点。”王豪杰认为养殖模式可以灵活调整,但需要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
复杂多变的养殖环境下,王豪杰并不看重如何打造“丰产稳产”的养殖模式,而是通过记录养殖数据来分析水体养殖环境达到承载力的阀值因素,再针对性地调整模式并结合有效的养殖投入品来突破阀值,提高水体环境承载力从而使养殖效益更大化。王豪杰称这种思路来源于海大“1+6”养殖技术理念。
日常记录数据与清点工具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