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天子湖高庄村一村民致电本报,称温室甲鱼排放的污水导致其养殖的鱼虾死亡。采访中,本报对这个曾经的“浙北甲鱼第一村”缘何存在温室甲鱼进行了调查。意外发现,随着养殖行情持续下行,高庄甲鱼产业早已风光不再。
靠着养殖甲鱼盖新房、买新车,在天子湖高庄村并非新鲜事。规模最大时,全村有180多户村民参与,养殖面积逾2000亩。
如今,高庄甲鱼养殖规模仅剩700余亩,缩水三分之二。
养殖户们说,甲鱼价格从巅峰时的45元/斤降至20元/斤左右,持续了2年且并未见好转,缩减养殖规模是无奈之举。
养殖规模仅剩三分之一
干涸的甲鱼塘,在高庄村随处可见。由于甲鱼市场价格低迷,高庄村甲鱼养殖户杨文健今年弃养了,但仍以每年1万多元的承包费用将20亩甲鱼塘“攥”在手里。
“等等看,如果明年行情好了,再养。”杨文健说,他在2012年甲鱼“牛市”时入行,但还未赚到第一桶金就开始了亏损,如今承受不住压力只好暂时放弃。
和杨文健同一年开始养甲鱼的明胜农家乐业主束明胜,早在去年就放弃了这一块。他说,虽然有农家乐自产自销来支撑,但仍然亏本,因为甲鱼苗买来要21元/斤,卖的时候只有18元/斤。
如今,亏本似乎成了高庄村整个甲鱼养殖行业的基调。该村第一书记姜红兵介绍,高庄甲鱼养殖始于2008年左右,刚开始只有零星几户,甲鱼价格从2011年的30元/斤一路上涨,在2012年4月达到45元/斤。利好的行情让村民们“眼前一亮”,纷纷造塘养甲鱼,迅速达到2000多亩的规模。
可好景不长,2012年10月左右,甲鱼价格一落千丈,骤然降至18元/斤。此后2013年、2014年,甲鱼价格始终在20元/斤左右徘徊。
大多数养殖户在这一轮降价狂潮中损失惨重,或转产、或关停、或转租。不到三年,甲鱼养殖就从村民致富的“香饽饽”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三年来,面对惨淡的行情,养殖户们经历最初的彷徨、抱怨之后,也开始反思原因究竟何在。
养殖技术不够是“硬伤”
养殖户裴松林对当年的行情突变仍记忆犹新。“2012年10月成品甲鱼价格跌到18元/斤的时候,甲鱼苗的进价是21元/斤,在上半年清塘的养殖户大赚了一笔,而下半年卖甲鱼的就欲哭无泪了。”他说,养殖技术不够是持续亏损的最主要原因。
他算过账:按照目前甲鱼苗和成品甲鱼的售价,甲鱼养殖增长率若保持在40%以上,就不会亏损。举例来说,即在甲鱼苗和成品甲鱼的销售单价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买入1万斤甲鱼苗,若养殖技术差,甲鱼死亡率高,成品甲鱼仍然只有1万斤,就肯定亏本;若成品甲鱼有14000斤,就能保本;若大于14000斤,就能盈利。
但是,以农民身份突然转行养殖甲鱼的高庄村民,又有多少懂得养殖技术?
县农业局基层渔技指导员李万祈曾做过调查,在高庄180余户甲鱼养殖户中,其中90%是“从零起步”的,一开始就没掌握技术,导致的后果就是养殖增长率各不相同,从40%至100%以上的都有。
“虽然村里每年都会搞几次培训,但作用并不大,我养了5年甲鱼,至今也只能看简单的甲鱼病,遇到特殊情况就得紧急求教专家。”裴松林说。
产业链断层是“缺陷”
对于亏损,从像裴松林一样的养殖户身上我们找到了技术不过关的原因。而高庄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张福庭想得更多。他认为,高庄甲鱼未能在10年间形成从育苗、养殖到独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使抗风险能力几乎等于零,是产业发展最大的“败笔”。
“10年中,我们只做了这条产业链中的一颗‘螺丝钉’,苗种孵化、后期销售都跟养殖户没关系,他们承担着巨大的养殖风险,却未得到足够的利润空间。”张福庭说。
据其介绍,高庄甲鱼养殖选择的品种是中华鳖,苗种从金华购进。一般情况下,因路程较远,苗种在运输途中的死亡率也不低。
“等于是养殖的前一道流程就被人卡了脖子,限于技术、设施等因素,不论是大小养殖户还是合作社,在行情好的时候一直未考虑过自己育苗的事。”张福庭说,待到行情不好时才想起来,却为时已晚。
养殖户谢连贵算了笔帐,目前市场上的苗种大约2元/个左右,在2012年,这一价格约2.5元/个,算上死亡率带来的损失,苗种在甲鱼养殖成本结构中算是大头。
与前期育苗相对应的,处于养殖尾端的销售命脉也掌握在中间商手上,高庄甲鱼始终未能构建起直面终端的销售网络。张福庭说,虽然目前甲鱼销售单价为20元左右,但中间商从养殖户手中收购去之后,还可以按斤两进行分拣,个头大、品相好的甲鱼能卖到35元/斤。“这意味着,因为缺少渠道,白白让中间商得到了这15元的利润。”
2009年成立的高庄甲鱼专业合作社,在甲鱼市场行情上升时候也曾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但并未一路走到底,销售对象仍然是中间商。而2012年下半年行情变化后,养殖户失去信心,合作社连这些统一也难以做到。
“没有品牌,很难在终端市场打开门路。”谢连贵说,完善产业链需要巨大投入,高庄甲鱼刚刚兴起就遭受打击,合作社、养殖户没有信心、也无力投入。
无奈之下“开历史倒车”
来到高庄村下北墅自然村,只见17个甲鱼养殖温室大棚拔地而起,这是张福庭的甲鱼养殖基地。除了温室大棚,他还有80亩的外塘养殖区。
“明知道温室养殖是在‘开历史倒车’,还是无奈地选择了这种杭州萧山、余杭等地都在淘汰的养殖模式作为缓冲。”张福庭说,虽然从2008年就入行,经历过甲鱼养殖业的黄金期,有了点资本积累,但也吃不消亏损。
原先,高庄甲鱼全部选择外塘养殖方式,即从外地引进甲鱼苗,放养到外塘,属于生态养殖,缺点则是周期长、成本高;养殖技术稍差或者市场行情突变,就会导致亏本。
而温室养殖是恒温,养殖一年的甲鱼重量可以抵得上外塘养殖两三年,虽然价格要比外塘甲鱼低10元/斤左右,但胜在周期短、技术要求低、资金回笼快。
于是,部分养殖户也开始在外塘养殖中加入了部分温室养殖,约占全村甲鱼养殖面积的十分之一。
但是,温室养殖客观上存在污染,属于淘汰技术。姜红兵认为,村里不支持这种养殖方式,村委将不再批准养殖户增加温室养殖数量。同时,也将和县农业部门、养殖大户一起探寻养殖户们的出路。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疫情预报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