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高效养殖模式完成的“大菱鲆工厂化循环水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在山东莱州市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验收组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莱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项目组与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莱州分公司合作,开展了以大菱鲆为代表的规模化循环水高端养殖模式技术研究。项目组在改进原有循环水工程系统、优化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高、中、低三种密度的养殖对比实验,获得了大菱鲆在规模化生产条件下的生长率、成活率、饵料系数、经济效益以及水质调控能力等多项技术参数,并与原生产车间的养殖进行了实时对比,取得了大菱鲆工厂化循环水三个不同养殖阶段的实际生产数据,获得了三个生产阶段的适宜放养规格、养殖密度、养殖周期、分级策略以及循环系统的实时调整方案,初步建立起工厂化循环水高效养殖管理技术和规范化的运行模式。
4万尾均重为2.9g的大菱鲆苗种,在整体优化设计的循环水系统中养殖10个月,饲料投喂以“天邦精制鲆鲽料”为主,平均成活率达98.8%,平均饵料系数为0.85。其中1.8万尾鱼体的重量达到500g以上。最高养殖产量达52.3kg/m2(105kg/m3),平均养殖产量达34.56kg/m2(70kg/m3)。总成活率与传统流水养殖模式相比提高5%以上,饵料系数降低15%,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30%以上,养殖成本降低15%。验收组专家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详细审阅了有关资料,考察了养殖现场,经现场抽样检测、质询和讨论,对项目组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当前我国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对大菱鲆的养殖生产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代表着未来水产养殖的方向之一,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实现无季节差别的全天候高效生产, 实现这个预期效果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水处理工艺设施, 但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有序的运营管理。水循环系统运转的稳定性跟水循环系统的总水量平衡、生物滤池的定期维护、过滤设施的定期清洗、水质的有效监测、合理的饲料投喂策略、适宜的养殖密度、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循环水养殖模式是高效养殖,养殖密度是一般流水养殖模式的数倍,在水循环系统稳定的状况下,其高效高产优势可以正常发挥,一旦出现水循环系统自净能力受阻,水质恶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也是成倍增长的,因此饲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在该项目中,实验早期采用某品牌饲料,发现投喂后有浑水现象,且生长缓慢,后全改用天邦精制鲆鲽料,浑水现象得到彻底解决,饲料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粪便成型率好,对水质污染少,鱼体健康,平均成活率达98.8%,生长快,饵料系数仅为0.85,饲料成本仅为6.4元/公斤,创造了最高养殖产量达52.3kg/m2的养殖效果。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