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一片海,上面养贝,中间养鱼,下面养海参,因为生态可循环,全程不用投饵投药……18日,记者在烟台莱州湾看到,这是山东省海洋与渔业部门正在推广的名为“生态方”的水产养殖模式。同时,通过让散户加入大公司的“大渔带小渔”合作社模式,统一管理和药物使用等,山东水产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18日上午,记者在莱州泽潭渔业合作社的一片海域上,看到如同陆地农田里纵横交错的田埂,海面也被绳网整齐地分割成方块。在这些绳网下,生长着龙须菜和扇贝。“就在这块海域往下,中层混养着鱼和虾,而海底则有海螺、牡蛎和海参,是立体化混养。”合作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同一栋楼房,从上到下分门别类地“居住着”市民喜爱的海产品,这样“一亩海变成了三亩海”。
更重要的是,通过“贝、藻、参”的立体生态循环养殖,这片海域无需投放任何人工饵料和药物。“藻类吸收了海域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抑制了海域富营养化和浒苔、赤潮等灾害的发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贝类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了氧气,促进了贝类的生长,而藻、贝类产生的碎屑又被海参吸收。”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市场与质监处处长王成建介绍说,这就是山东正在推广的“生态方”养殖模式,它既能提高对自然环境养分、能量的利用,又有效地减轻了水产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
中小水产养殖散户违规用药,是导致水产品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为此,山东省海洋与渔业部门正在推动“大渔带小渔”的合作社模式,统一品牌、管理和药物使用。“由一家龙头企业牵头,将分散的渔户纳入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王成建说,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苗种等,渔民提供养殖海域及劳动力,从而将零散的渔业资源整合,实现生产全程可控,保障食品安全。截至今年年初,山东全省渔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61家,入社成员7.3万户。
近年来,随着近岸水域陆源污染和养殖自身污染不断加重,加之不合理的采捕方式,使得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竭,原本以捕捞为生的渔民纷纷转产,但是因为养殖技术落后、盲目高密度单品种养殖,甚至出现“一年赚三年赔”的被动局面。“‘生态方’和合作社采用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品牌化一体的工业发展思路打造现代渔业,是未来山东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向。”王成建说,通过抓好水产品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山东产地水产品的监督抽查合格率已稳定在97%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